古語有雲:世事如棋。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棋手,其每一個行為都如同在一張看不見的棋盤上布一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們相互揣摩、相互牽製,人人爭贏,下出諸多精彩紛呈、變化多端的棋局。
那麼,高超的棋手和“臭棋簍子”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就是前者掌握了各種贏棋的策略,而後者卻對這些策略一無所知,而僅僅了解遊戲的規則。可以說,在一個遊戲參加者的初始條件完全相等的遊戲中,策略的選擇是遊戲結果唯一的決定因素。而選擇策略的過程,就是“博弈”,如何選擇策略的學問,就叫做“博弈論”。
人生處處皆博弈。在生活中,人們的博弈思維時刻在起作用。在戰爭、政治、商業等競爭性的領域裏,人們的策略選擇與人的生存狀態密切相關,博弈思維幾乎發揮到極致。曆史上不乏運用博弈思維的策略高手。春秋戰國時期,特殊的戰爭年代造就了大批策略家,他們或者以謀士的麵孔或者以軍隊統帥的麵孔出現,如蘇秦、張儀、孫子、孫臏等。他們以成功的策略行為留存於史,同時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經典著作,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東漢末年的軍閥混爭,使諸葛亮及其他謀士脫穎而出。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本小說,但更可看成是一本描寫各路人馬運用計策或策略的兵書。文化落後、生性淳樸的滿族統治者,就是從這本書裏學到了“反間計”等策略,讓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枉殺了大將袁崇煥。
博弈論的研究對象是理性人的互動,也就是研究絕對理性的人們如何進行策略選擇。換句話說,博弈論所研究的是多個絕頂聰明的人如何在一起玩“遊戲”。因此,通過學習博弈論,學習絕頂聰明人的玩法,我們自然也會變得聰明。學習博弈論有助於理性決策,有助於我們的成功。
隨著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競爭性和對抗性的加強,隨著人們對自身行為和決策的理性及效率的更高層次的追求,人們必將更多地利用博弈的原理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以爭取更理想的結果。如果我們能進一步係統掌握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能使我們在未來對抗性更強、競爭更激烈的社會活動中,思路更開闊,決策錯誤更少,活動效率更高,成功機會更多。
但是,博弈論也有它的局限性,體現在現實中的人不是完全理性的。
完全根據博弈論的理論來行動,其結果有時會適得其反。比如麵對一個瘋狂的醉漢,就不能采取理性的博弈,而應當用其他力量製服他。
另一方麵,每個遊戲者從遊戲中所得結果的好壞不僅取決於自身的策略選擇,同時也取決於其他參加者的策略選擇。有時甚至一個壞的策略選擇會帶來並不壞的結果,原因是其他遊戲者選擇了更壞的策略。比如《三國演義》中“蔣幹盜書”這個故事,周瑜所用的反間計可以說漏洞百出,但是遇到自作聰明的蔣幹和頭腦發熱的曹操,居然也成功了。所以,我們在實際行動中進行決策、運用策略時,一方麵不但要自覺運用博弈論作為指導,另一方麵更要超越理論的局限,真正掌握博弈思維,成為一名優秀的“策略家”。
博弈論實際上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在專業的文章中往往出現許多令人頭暈目眩的公式。我們在編寫本書的時候,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述理論和術語,同時在文中穿插了許多小故事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令人頭疼的公式和推理在本書裏都沒有出現,因為我們隻是想讓讀者了解博弈思想,開拓思維模式,在生活中養成以博弈思維處理問題的習慣。
請記住:任何方法都不是靈丹妙藥,也不可能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博弈也是如此。人生不僅僅是和別人的博弈,更多的時候是與自己的博弈、與時間的博弈。而生活的意義在於思考,生活的過程在於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