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印刷
地圖印刷是地圖製圖工作最後的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地圖作品的麵貌和質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中國地圖印刷十分落後。國民黨政府統治區,除國防部測量局所屬南京製圖廠、重慶製圖二廠和北平製圖分廠外,民辦“輿地學社”隻有個別廠的印刷設備比較完整,大多設備簡陋,技術力量很弱。當時照相製版采用濕版照相,過紅粉、起藥紙和壓膠版等舊工藝;印刷主要使用單色手續膠印機,僅能完成簡單地圖的印刷任務。解放區印圖設備也很簡陋,但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保證了革命戰爭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相繼接收了沈陽、北京、南京、重慶等地製圖廠的技術力量和印刷設備。隨著中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各有關部門先後成立印圖廠和印圖車間。一九五○年軍委測繪局成立印圖廠,設有製圖科、膠印廠和鉛印廠,後又在膠印廠的基礎上建成強華印刷廠,專門負責地圖印刷。北京、天津和西安人民印刷廠以及上海中華印刷廠先後設立了地圖印刷車間,地質部測繪局也建立了地圖印刷車間。一九五九年該車間和地圖出版社的製印力量合並,在地圖出版社建立了印刷公開出版地圖的地圖製印車間。從五十年代起,各大軍區和有關軍兵種的測繪部門也先後組建了印刷廠或隊。到一九六五年,全國已有地圖印刷廠(車間)近40個,技術人員由五十年代初的200多人發展到近2,000人。
隨著地圖製圖事業的發展及印刷工業的進步,地圖的印刷技術和工藝不斷得到改進。在地圖繪製方麵采用裱糊鋅版藍圖清繪和分版清繪作業,有效地控製了地圖在成圖過程中的伸縮變形。注記版采用照相植字剪貼,提高了速度和注記質量,在地圖製版方麵,采用鉻膠翻版,選擇性染色法和平凹版製版等技術,從根本上淘汰了舊工藝。地圖印刷方麵,部分工廠以全開雙色自動膠印機取代單色手續膠印機,同時對手續膠印機進行改造。配備了自動輸紙係統,地圖的印刷速度和質量得到提高,並能印刷多幅拚版的多色地圖。隨著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地圖製印工藝發生了變化。一九五八年以後,刻圖法開始試驗,以後逐步得到推廣,成圖的線劃質量明顯提高,而且簡化了工藝過程,降低了成本。六十年代開始,部分工廠用幹版照相取代了濕版照相。一九六二年為降低成本、加快印圖和套印準確,將地形圖的7色印刷改為4色印刷,並製定出4色印刷方案和地形圖色標。
截止一九六五年底,地圖印刷部門基本完成了東南沿海和內地部分地區1∶5萬和1∶10萬比例尺地形圖的印刷任務,並印製了大量其他比例尺地形圖,普通地理圖和專題地圖,其中部分地圖印刷質量較高,如一九六五年上海中華印刷廠印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圖集》,在普染要素複製時,使用120線/英寸的網目,為複製專題內容,用光學和機械方法製作了96種麵狀符號版,成圖的色彩柔和諧調,圖麵清晰易讀,受到廣泛的讚譽。
十年動亂期間地圖印刷工作受到破壞,國家測繪總局係統的地圖印刷車間除地圖出版社外均被撤銷。軍事係統的地圖印刷工作也受到嚴重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