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身體有病卻拖延著不去就診,不僅身體上要受極大的痛苦,而且病情可能惡化,甚至成為不治之症。
沒有別的什麼習慣,比拖延更為有害。更沒有別的什麼習慣,比拖延更能使人懈怠、減弱人們做事的能力。
人應該極力避免養成拖延的惡習。受到拖延引誘的時候,要振作精神去做,決不要去做最容易的,而要去做最艱難的,並且堅持做下去。這樣,自然就會克服拖延的惡習。拖延往往是最可怕的敵人,它是時間的竊賊,它還會損壞人的品格,敗壞好的機會,劫奪人的自由,使人成為它的奴隸。
要醫治拖延的惡習,惟一的方法就是立即去做自己的工作。要知道,多拖延一分,工作就難做一分。
“立即行動”,這是一個成大事者者的格言,隻有“立即行動”才能將人們從拖延的惡習中拯救出來。
你要想擁有爭搶時效的方法——絕不拖延,立即開始行動的第一條法則是:
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
讓優柔寡斷,猶豫不決
每天都有幾千人把自己辛苦得來的新構想取消或埋葬掉,因為他們不敢執行。
一定要讓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從自己的生活中走開,從現在就開始做!
猶豫不決的人總是想等待好的時機,才去做事;實際上這些人缺乏的就是馬上開始的決心,因為“真應該那麼做卻沒有那麼做”常令許多人遺憾終生。如果你想成大事,千萬不能這樣:有很多好計劃沒有實現,隻是因為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卻說“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
我們用儲蓄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人人都認為儲蓄是件好事。雖然它很好,卻不表示人人都會依據有係統的儲蓄計劃去做。許多人都想要儲蓄,隻有少數人才真正做到。
這裏是一對年輕夫婦的儲蓄經過。畢爾先生每個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個月的開銷也要1000美元,收支剛好相抵。夫婦倆都很想儲蓄,但是往往有好多理由使他們無法開始。他們說了好幾年:“加薪以後馬上開始存錢”、“分期付款還清以後就要……”、“渡過這次難關以後就要……”、“下個月就要”、“明年就要開始存錢。”
最後還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她對畢爾說:“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錢?”他說:“當然要啊!但是現在省不下來呀!”
珍妮這一次下定決心了。她說:“我們想要存錢已經想了好幾年,由於一直認為省不下,才一直沒有儲蓄,從現在開始要認為我們可以儲蓄。我今天看到一個廣告說,如果每個月存100元,15年以後有18000元,外加6600元的利息。廣告又說:‘先存錢,再花錢’比‘先花錢,再存錢’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儲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來,不可移作他用。我們說不定要靠餅幹和牛奶過到月底,隻要我們真的那麼做,一定可以辦到。”
他們為了存錢,起先幾個月當然吃盡了苫頭,盡量節省,才留出這筆預算。現在他們覺得“存錢跟花錢一樣好玩”。
想不想寫信給一個朋友?如果想,現在就去寫。有沒有想到一個對於生意大有幫助的計劃?如果有,馬上就去實行。時時刻刻記著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話:“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今日事,今日畢。”
如果你時時想到“現在”,就會完成許多事情;如果常想“將來有一天”或“將來什麼時候”,那就一事無成。
五六年前,有個很有才氣的教授想寫一本傳記,專門研究“幾十年以前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人物的軼事。”這個主題又有趣又少見,真的很吸引人。這位教授知道的很多,他的文筆又很生動,這個計劃注定會替他贏得很大的成就、名譽與財富。
一年過後一位朋友碰到他時,無意中提到他那本書是不是快要大功告成了。
老天爺,他根本就沒寫。他猶豫了一下子,好像正在考慮怎麼解釋才好。最後終於說他太忙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因此自然沒有時間寫了。
他這麼辯解,其實就是要把這個計劃埋進墳墓裏。他找出各種消極的想法。他已經想到寫書多麼累人,因此不想找麻煩,事情還沒做就已經想到失敗的理由了。
具體可行的創意的確很重要,我們一定要有創造與改善任何事的創意。成大事者跟那些缺乏創意的人永遠無緣。
但是你也不能對這一點有誤解。因為光有創意還不夠。那種能使你獲得更多的生意或簡化工作步驟的創意,隻有在真正實施時才能實現價值。
每天都有幾千人把自己辛苦得來的新構想取消或埋葬掉,因為他們不敢執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些構想又會回來折磨他們。
記住下麵兩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