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岩摩崖石刻考察散記

書畫精賞

作者:曹雋平

2009年2月24日上午,受郴州文物處之邀,由文物處主任劉專可帶隊,我與同事——湘南學院化學係主任李強國教授、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遊傑輝等人一同前往萬華岩,考察萬華岩摩崖石刻,為萬華岩申報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做準備。

萬華岩,位於郴州市西南郊外12公裏處,地處萬華岩鎮坦山村。萬華岩風景區是仍在發育中的大型地下河溶洞,屬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大型地下河洞溶洞為景區主要景點,主支洞已探明九公裏多,地下河已知總長8公裏多,現在開放的主洞長2245米,3個進出口,12個迷離怪異的大廳,23個景點,支洞在主洞430米處,洞內石景別致,洞中3大瀑布更是神秘莫測,令人神往。萬華岩於1978年開發,1987年5月1日對外開放,90年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萬華岩有長期的洞穴考察、旅遊曆史。從南宋到民國,有不少文人學士撰文刻碑歌頌萬華岩美名,雖經漫長歲月的風霜洗禮,至今尚存碑刻、題字文物數件。千百年來,由於萬華岩洞內水流不斷,近些年遊人如織,不少石刻已被碳酸鈣覆蓋,而在上世紀80年代的修建過程中,為鐫刻“萬華岩仙境”五個大字,居然將曆史上的一些題刻給毀壞了。

在去萬華岩的路上,劉專可主任告訴我們,此行具體工作有二,其一:甄別篩選有價值的石刻,看能否通過化學手段清洗覆蓋在石刻上的碳酸鈣,還其曆史原貌;其二:在萬華岩洞內,發現了民國時期郴州地方著名文人陳九韶等人的墨跡,看看有哪些值得刻下來。

23年前,當我還是一名中學生時,為了解“喀斯特岩溶地形”,曾在班主任、地理老師王發興帶領下,借遊萬華岩,來此地上過一堂生動的地理課。而今,我已年近不惑,作為郴州文物處的特聘研究員,來為萬華岩的旅遊事業添磚加瓦了。

2月24日上午十點,在萬華岩管理處辦公室文革平主任陪同下,我們來到萬華岩洞口。當我們駐足洞口,通過鏡頭隔岸仰望對麵“萬華岩仙境”,看到“仙境”兩字下隱約可見的古代題字時,不禁扼腕歎息。

一、中國第一勸農碑——《坦山岩勸農記》

在萬華岩溶洞口有一高2.5米、寬1.73米、厚0.54米的大石碑,碑身為一天然巨石,碑額以鐵線篆題寫“坦山岩勸農記”六個大字,字高近20厘米,屈曲婉轉,綿裏藏針,似有仙風道骨,極具宋代篆書大家徐鉉神韻。碑文23行,400餘字,以柳體楷書而作,用筆起訖分明,線條剛勁有力,結體骨力洞達,體態安詳,曆經九百年風雨洗禮,碑文字跡清晰,保存完好,這就是《坦山岩勸農記》碑刻。盡管以前多次來過萬華岩,但隻是遊山玩水,不帶考察任務,此次駐足碑前,我的腦海突然冒出一個想法:萬華岩距離郴州城區那麼遠,這麼重要的碑放置在此,莫非1000前這裏就是旅遊熱點?

《坦山岩勸農記》文章的作者安世隆,乃知州趙不退的門客。趙不退於高宗紹興十六年由朝奉郎任郴州知軍。坦山岩勸農記碑刻為南宋時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二月十八日刻記。時任郴州知軍趙不退帶領部屬、官員、門人等到郴州各處巡查,進行勸農活動。當趙不退路經萬華岩坦山時,見到此處山清水秀、風景秀麗、奇石甚良,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即興歸來,乃命門人安世隆書以代記,在萬華岩就地取石,刻碑記事,以此記載自己在郴州進行勸農的活動。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曆代皇帝都很重視農業,每到春季,皇帝們都會頒布勸農詔書,或者親自裝模作樣下田耕作,就連風流皇帝乾隆也曾親自牽牛犁田。宋朝皇帝尤其重視勸農,杭州西湖景區內至今還保存有八卦田,就是宋高宗趙構“躬耕”以示“勸農”的籍田,每逢春耕,趙構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對農事的尊重,並祈禱來年五穀豐登。時至今日,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仍是關於“三農”的。據考,除郴州萬華岩的勸農碑,目前國內還有四處勸農碑的記載,它們是:四川廣元的勸農碑、吉林長春康熙勸農碑、廣西融水縣宋代勸農碑(已毀於文化大革命),以及陝西洋縣南宋1149年立的《勸農文》碑(漫漶不清,大部磨滅)。因此,郴州萬華岩洞口,立於南宋1148年的《坦山岩勸農記》,應當是國內目前所存農耕史上第一塊“勸農碑”,具有非凡的曆史價值。

全文如下:

坦山岩勸農記

趙不退命門人安世隆記

建炎天子即位之十九年,眷懷南畝,無以慰其勤,乃詔郡國司牧臣,每歲之春,躬行阡陌,敦勸農桑,以昭示務農重穀,天下之本之義行。

郴郡太守玉牒趙侯暨別乘廬侯,欽承製旨,夙夜惟寅,民事之宜率古是振,當視政之明年春,南至於會勝。今年春,考卜西籌,得此坦山焉。於時,原人舉趾,嘉種薦陳,龐眉鶴發之叟,接武來會者數十輩。於是儐相揖進於庭,對揚王之休命,言喻祥複,使人人鹹知,君上無一念不在斯民,蓋所以謹敦勸之方,申歸美之誌,禮也。勞酒既加,撫存既備,以手加額者,不約而齊曰:“孰謂二三太平遺老,複睹中興聖政之行,天或假以須臾,尚翼拭目以見東都之會。雖然,今日之事仲叔季弟、幼子童孫,敢不竭力耕田,以供五民之職。”已而賓既醉止,事協禮成,秣馬巾車還轅。

趣戒幕下,諸公相與升階而請曰:“昔人或為山林之遊,或為園囿之賞,且得讬文琬琰以歆豔來世。今使君此行,王命也;禮文之舉,政典也。撫跡前聞,況岩石甚良,可磨可鐫,僚佐多賢,其文可述。敢告執事。”侯曰:“諾。”遂命門人綴緝其語,書以代記。時統元紹興龍集戊辰月應夾鍾蓂餘三莢也。

同官會者九人……

當年趙不退命人刻碑紀盛時,倡導“務農重穀,天下之本”,意在勸農,亦為青史留名。清代詩人鄧世良曾賦詩《勸農碑》感懷:

誰將勸戒重農功,宋代知軍仰趙公。

笠影人來紅雨外,鳩聲韻雜綠雲中。

畦邊信切丁寧語,隴外猶傳子惠衷。

讀罷豐碑懷往跡,萬華岩內碧煙籠。

861年後,當我仍在這裏抄錄這篇《坦山岩勸農記》時,趙不退應該在天有靈了。

二、萬華岩摩崖石刻群

在《坦山勸農碑記》後麵左側三米處,另有坦山萬華岩敘碑,碑高1.5米,寬1米,厚0.3米,清鹹豐十年(1860)三月立,廩生候選訓導黃中理、暢茂李柏盛撰,碑文800字,碑橫額直書陰刻正楷,字跡清晰無剝蝕。記敘了太平軍攻入郴州和退出郴州的時間、地點,以及當年太平軍犯郴及當地百姓抵抗的情況。

進得洞來,抬頭仰望,可見洞頂鐫刻“萬華岩”三個紅色大字,三字距地麵高33.3米。陰刻直列楷書,字徑1米×1.2米,沉雄遒勁,鐫刻險絕,既有顏真卿的飽滿厚重,亦兼歐陽詢的精研端莊。兩旁有落款,上款為“郡守楊昌子立”,下款為“通守李樸書”,身份和姓字徑約20厘米,但兩人之名“昌子”和”樸”僅5厘米,且與姓相隔約30厘米,字跡清晰,引人注目。

看完幾處完好清晰的石刻,我問:“那些被碳酸鈣覆蓋的呢?”文主任指著洞口左麵崖壁說:“那裏有幾塊刻書法的,可惜不清楚了。跟我來!”我立即拔腿跟上,攀上一處崖壁,隨著文主任強光電筒所指,隱約可見在約一平方尺的石壁上,刻著“萬花岩、靜、淳熙甲辰、潁川樂內居士”等字樣,(古文中“花”與“華”相通)我再三細看,也隻能辨出十來字,“有拓片嗎?”“有!”“那就好,到時借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