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雜誌文獻(1 / 2)

德國的雜誌文獻

傑文斯的《理論》出版當年(1871年)在德、法兩國無人問津,同樣,瓦爾拉斯的《綱要》1874年問世時在英、德兩國也無人置評。門格爾的《原理》在1871年出版時處於同樣的境地,隻有德國人對它有評論。德國當時有四份經濟學方麵的雜誌,其中有三份注意到門格爾的《原理》。

《國民經濟和文化史季刊》的評論最長,它開頭提到1866年戰後奧地利經濟學方麵的活動日漸活躍,對年輕的奧地利經濟學家著作的高質量表示稱讚。不過,完全是出於好意,這位評論者沒有認識到門格爾《原理》是價值論的一種創新。這篇評論有兩段較長的引語,其中第一段印自門格爾上述著作的前言,涉及門格爾所用的方法。評論者對門格爾的方法是同意的。第二段是門格爾特有的物品等級表。這位評論者最後慎重表示,在他看門格爾允諾的續篇之前,不對該書的價值作出判斷。

門格爾的處境在下一篇評論中沒有變得更好些,該評論的作者是弗裏德利希·海克,發表在《一般政治學雜誌》上。海克像上述匿名作者一樣,對門格爾抱有特殊的態度。他稱《原理》是近期經濟學方麵最好的著作之一,希望作者允諾的第二卷盡快問世。盡管有這些好意,海克還是忽視了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因而也就沒有對它作出正確的描述和評價。價值論的革命失去了贏得支持的第一批機會之一,不是因為支持者反對它,而是不理解它。在最後一篇(又是匿名)評論中,作者對這本由年輕人寫的經濟學簡明教科書表示悲歎。不消說,這種態度根本不可能對經濟學中的新精神表示歡迎。評論者幾乎沒有觸及本書的思想,也完全沒有暗示它的內容有什麼優點。

從發表上述評論到70年代末,德國經濟學雜誌是世界上最好的專業雜誌,也是誰都能閱讀的,但它們都沒有觸及邊際效用思想。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威廉·萊克西,他在《國民經濟和統計年鑒》(1881年)上著文評論瓦爾拉斯的《經濟物品價格形成的數學理論》。閱讀過萊克西的概述之後,當不會懷疑他對運用邊際效用的理解和重視,但他沒有把瓦爾拉斯的著作同門格爾的《原理》聯係起來。其原因顯然是他沒有讀過門格爾的書,盡管他後來享有廣泛涉獵經濟文獻的名聲。在龐巴維克1886年的重要文章發表之前再沒有出現什麼東西。我們將在後麵對該文予以詳論。

下一篇關於邊際效用的文章是朱利斯·萊爾在1889年寫的,他有運用數學的能力和意願;他熟悉並援引過前述所有重要的文獻;這篇文章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近期某些著作的評論。亨利希·狄茲於次年發表了一篇類似的文章。題為“古典價值論和邊際效用論”,這是“邊際效用”一詞在標題中首次出現。該文把各種問題深化了,並在後來惹起了魯道夫·奧斯皮茨,龐巴維克,朱利斯·萊爾和羅伯特·祖坎德的答複。

1871-1889年間德國雜誌的文章很少談及邊際效用,這倒不是由於編者們反理論的傾向。一些理論文章甚至談到了價值問題,但沒有談到邊際效用,例如,朱利斯·沃爾夫1886年的一篇文章雖然援引了傑文斯的《理論》和門格爾的《原理》,還用了差不多50頁的篇幅討論價值問題,但根本未提邊際效用。加納的文章也是如此。1888年出現的一篇文章比其他兩篇都長,該文提到了邊際效用,也涉及到龐巴維克、維塞爾和傑文斯;即使不是這樣,它也是相當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