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知識淵博的編輯人
我國的圖書編輯工作有悠久的曆史,在近代社會走過了曲折的發展道路,積累了經驗。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出版工作也麵臨新的挑戰,肩負起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曆史使命,編輯隊伍日益壯大,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第九章做個知識淵博的編輯人
報紙編輯人員的素質
報紙編輯工作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報紙編輯人員隻有在政治、思想,業務等方麵都具有較高的素質,才有可能勝任自己的工作。我黨辦報的曆史中,大多數編輯都是出做過較長時期的記者二工作或者實際工作、具有較高水平的同誌來擔任的。隻有當報紙編輯部具有一支德才兼備的編輯隊伍時,報紙的質最才有可靠的保證。
當好一個報紙編輯,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
(一)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
毛澤東同誌曾指出:“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麵。”但是,報紙的這種作用和力量,並不會自發產生,而隻有通過辦報人員,特別是編輯人員的正確實踐才能產生。此,編輯必須努力學習黨的政策,努力學習黨製定政策所依據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當前,要特別注意學習黨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編輯隻有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和政策方麵的修養,才能自覺地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才能通過具體生動的內容和形式,把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正確地傳達給廣大群眾,並使之變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從編輯工作的特定任務來看,編輯要把握報紙報道的方向,要把住一切關口以防止錯誤闖入版麵,要代表編輯部發言,要對稿件進行修改和加工,沒有哪一項不需要革命理論和黨的政策的指導。否則,他們就會像大海航行中失去羅盤而寸步難行,整個報紙就會背離正確的方向。
編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過程中,常常會碰到各種複雜情況和問題,這些隻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黨的政策去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現實生活中,真、善,美同假,惡,醜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這種情況也反映到稿件之中。正確的東西同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東西使人不易識別。這就要求編輯具有敏銳的判斷力,能夠不為假象所迷惑,善於鑒別真偽、辨認美醜。而這種能力,正來源於編輯的理論、政策水平。思格斯說,編輯報紙“重要的是善於從適當的方麵迅速抓住問題”。要在頭緒繁多的情況下,理出清晰的線索,“迅速抓住問題”,並且在可能出觀的各種幹擾之下,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不發生左右搖擺,是並不容易的。編輯隻有具有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才能透過觀象看清本質,才能在眾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在各種利害得失中作出正確的抉擇。無論情況多麼複雜,也能做到頭腦清醒,應付自如。
報紙是永遠和新事物聯係在一起的。編輯在日常工作中,隨時可能碰到自己完全估計不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要對這些陌生的東西作出正確的判斷,不是靠固定的框框、現成的條條就能解決的。它要求編輯善於靈活運用馬克點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善於根據政策的基本精神,對於各種新事物、新問題作出正確的,合乎實際的判斷。編輯要能這樣富有創造性地進行工作,顯然沒有較高的理淪、政策方麵的修養是不行的。
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編輯工作有強烈的時間性。編輯工作的時間,往往是以時計、甚至以分計。這就要求編輯不僅要具有一般的判斷是非的能力,而且要有在最短時間內迅速作出判斷的能力,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是與編輯工作格格不入的。編輯這種敏捷性,並不是天賦的“第六感覺”,它的形成同編輯不斷加強自身在理論,政策方麵的修養是分不開的。
編輯要提高上述方麵的修養,除了要堅持學習革命理論,學習黨的政策而外,還要深入下去,認真研究各地實際情況,並把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磨練砥礪自己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二)熟練的業務能力
編輯要具備多方麵的業務能力,包括知識、文字的表達能力和編輯技巧等。編輯要處理好各種稿件,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因為報紙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實是多方麵的,有的屬於自然現象,有的屬於社會現象。編輯人員如果知識貧乏,在處理稿件中,就必然會處於盲目狀態。現在,我國正處在新的曆史時期,在工農業建設和科學文化領域裏,不斷湧現新事物,新問題。如果編輯人員不是不斷地去豐富自己的知識,就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更不能有效地去宣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恩格斯說過:“新聞事業使人浮光掠影,因為時間不足,就會習慣於匆忙地解決那些自己都知道還沒有完全掌握的問題。”應該看到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是編輯容易產生的一種“職業病”,由於解決不當,往往不得不為之付出代價。改變這種習慣,預防和醫治這種“職業病”的重要途徑,就是學習,盡量用多方麵的知識來武裝自己。
編輯掌握的知識當然愈廣博愈好,但是也應有重點。每一個編輯應該根據自己的具體分工來確定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結構。
編輯要獲得知識,當然離不開向書本學習,向實際學習。但是,編輯不應該忘記自己所特有的一個學習條件,即向來稿學習。來稿所寫的往往有自己不熟悉和不懂的東西,因此來稿在這方麵或那方麵就是自己的“老師”。一個有心的編輯就像海綿一樣,當稿件的激流通過他的麵前時,總能從中汲取到一些東西。這裏就不僅需要腦勤、手勤,而且需要正確認識自己與來稿者的關係。如果自己處處想到自已是在處理別人來稿,似乎一定比別人高明,而沒有想到自己也應該向來稿者學習,就等於關閉了向來稿學習的大門,這在獲取知識方麵不能不是一個損失。
編輯要負責修改來稿,包括記者的來稿,因此,向編輯提出這樣的要求:比記者具有更高的文字修養,是不過分的。編輯所要修改的稿件,就體裁來說是各種各樣的:有新聞、通訊;也有評論和雜文。編輯自己還要負責撰寫各種評論。因此,對於一個編輯來說,就要善於駕馭各種文字體裁的表現方法。既要善於運用形象思維的表現方法,也要善於運用邏輯思維的表現方法。隻有這樣,提筆時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作為一個編輯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較高的寫作水平,而且要熟練地掌握編輯技巧,包括改稿的技巧、配置稿件的技巧、製作標題的技巧,組版的技巧等等。同樣的材料,編輯的技巧不同,效果也迥然有別。因此,編輯人員學一點新聞業務,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嚴謹的作風
編輯擔負著把關的重任。稿件中的任何差錯闖過編輯這一關,就會與讀者見麵。因此,嚴謹的作風是編輯必不可少的修養之一。
編輯對每一篇稿件,大至主題思想,小至標點符號,都要認真推敲,一絲不苟。他不應該因為稿件冗長而一目十行,也不應該因為稿件短小而不加思索。對於似曾相識的東西,寧肯不相信自己的記憶力,而去進行核對,這並非多餘,對於名家的作品,寧肯表示一點懷疑,而多加推敲,也屬完全必要。“差不多”、“大概是”,在編輯的詞典中,應該是找不到的。李卜克內西在回憶馬克思時說,要把馬克思沒有作最後校正的稿件拿給人看,在他是最痛苦的事情。這種“痛苦”,正是對讀者負責的一種表現,列寧在主編《火星報》時,經常自己負責校對稿件,即使是一個標點也不放過。毛澤東同誌說過,報紙要“認真地辦”,對於“消滅錯字”也要“認真地當做一件事情來辦”。毛澤東同誌自己寫文章和修改別人的文章也是字斟句酌。革命導師這種高度嚴肅細致的作風,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當然,作風的嚴謹並非慢條斯理。報紙的時間性要求編輯必須把嚴謹和迅速結合起來,在嚴謹中講求迅速。這種作風是在磨練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隻有當編輯人員養成了這種嚴謹作風,一份政治上具有嚴肅性的報紙,才是有保證的。
(四)甘當無名英雄的精神
編輯還必須要有較高的思想修養。由於編輯和記者勞動特點的不同,給人們的印象往往也不相同。記者寫了一篇質量較高、影響較大的新聞,通訊或特寫,就會受到讀者的讚揚,一個多作品的記者,個人在社會上會享有很高的聲望,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種情況也是很多的:正是這些使記者成名的作品,曾經過編輯的多方推敲和潤飾,而編輯的辛勤勞動因為凝結在別人的作品之中,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姓,完全不被人們所知曉。正因為如此,編輯更需要加強自身的思想修養,隻有這樣,才能以高尚的服務精神,把自己的心血一點一滴地貫注到“再創作”的勞動中去,做到勝任而愉快。當然,關於對編輯的“再創作”可否署名的問題不是不可以討論的,因為署名也是對文章負責的一種表示。但是,編輯如果汲汲於名利,畢竟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一種表現,也是難以做好工作的。魯迅說他的“生命”,“碎割在給人改稿子,看稿子,編書,校字,陪坐這些事情上”。魯迅先生這種為人民的事業獻身的精神,給報紙編輯人員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1980年5月周揚同誌在全國文學期刊編輯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曾說:“編輯是無名英雄,要有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服務精神,要有使別人名揚四海,而自己卻默默無聞地舍已為人的精神。作品原稿是編輯閱讀過、挑選過,甚至修改潤色過的。他們付出了勞動,他們為黨和國家發現和培養了人才,人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功勞的。他們是在百花園中辛勤勞動的園丁。我們要尊師,也要尊編輯,編輯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師。”周揚同誌的這段話,對編輯工作做出了極高的評價,並指出了一個編輯應該具有什麼樣的思想境界。社會應該尊重編輯的勞動,並給予他們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但作為編輯人員自己,則應該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爭個人名利,樂於為他人做嫁衣裳,甘心當好一個光榮的“無名英雄”。
編輯加工的要求
*編輯加工的注意事項
決定采用的書稿,在發排前都要做編輯加工和原稿的整理工作。
編輯加工,應該在熟悉原稿的基礎上進行。我們在前一章審稿和選稿中已經講過,正常的編輯加工應該在通讀原稿,提出編輯加工方案,在心中有數的情況下進行。這是因為出版社接受出版的書稿文字量都比較大,不看全稿,不掌握全稿的內容,就草率地進行編輯加工,可能勞而無功。如:看一段就加工,或隨看隨改,增補上去的東西,可能是作者要放在後麵寫的,這會造成重複,刪掉的東西,又很可能是為後邊設下的伏筆。所以,加工前必須通讀全稿,熟悉全稿,按照設計好的方案進行編輯加工。當然,對隨時遇到的錯別字和標點不準之處進行修改也是需要的。
有些編輯常常不注意編輯加工的程序,邊看邊改,把原稿塗得一塌糊塗,這是缺乏經驗造成的,看起來好象很省事,其實欲速則不達,反而要返工。
編輯加工值得注意的第二個問題是,編輯修改稿件必須尊重和保持作者的風格、文風和語言特點。這個問題,我們已在第一章中講過了。其難度在於壓縮、改寫稿件和語言加工。在這方麵,有經驗和有文字能力的編輯,也不一定能做到熨貼、嚴實合縫。關鍵在於編輯能否熟悉作者的文風,仿效他的風格。有的責任編輯為同一位作者編輯過二三部作品後便能掌握該作家的特點。而有的編輯能為作者刪節作品多餘部分,卻不能為作者改寫和壓縮。特別是長篇小說編輯,作品需要改寫,一般還是要由作者直接處理為好,但一般性的語言文字加工還是要做的。編輯加工長篇作品應該集中時間和精力,有計劃進行,不要時斷時續。編輯也要進入作品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如同演員熱悉角色一樣進入二度創作,這樣才能把書編好。
編輯在加工、整理書稿時,應該使用黑、藍兩種墨水,字跡應當工整,不應使用紅色墨水。因為紅墨水在燈光下不易辨認,常給揀字工人造成困難,有的新做編輯工作的同誌由於不了解這一點,常常好用紅筆邊塗邊改,加改的字跡也是紅筆,這是不對的,不符合編輯改稿要求的。用鉛筆改稿也無效。
另外,還有的編輯也是由於不知道編輯改稿的要求,而在改稿中常常使用校對符號,象看大樣時一樣在原稿中使用各種校對符號,把原稿劃得亂七八糟,殊不知這都是無效的。因為原稿並非排好的鉛字,即使用校對符號標明將某段文字刪掉,實際上揀字工人也沒法拿掉,那是寫出的原稿,而不是鉛字。
*編輯加工中的原稿整理
原稿,大致有手寫稿、打字稿、報刊發表過的剪貼稿和複印稿等幾種。
手寫稿,要求字跡清楚、工整,一本書最好能用同一字數和規格的原稿紙,字和標點要符合要求,各占一格。編輯加工需要增加文字時,應加在本行文字的上方,在下方添入處畫上“∧”號。揀字工人在揀字時,為了辨認方便,一般是將原稿分行疊出來,這樣本行文字上方的增加文字就看不見了,下方畫上“∧”號,就是提醒揀字工人,“此處有追加文字”。如果增加的文字太多,在本行的上方寫不下時,就得將原稿剪開,用同樣的稿紙貼接起來增補文字,而不要把增加的文字抽出在原稿的兩邊增補,以免揀字工人不好查找而發生錯誤。複印稿的情況和上述原稿大致相同。
剪報稿和打字稿,由於行距都比較窄,一般不適宜在行間增添文字,改稿一般的處理方法,都應該用原稿紙貼出來,把增加的文字寫到原稿紙上,然後再粘貼連接剪報稿,編稿的原則以稿麵清楚、整潔為標準。
編輯在加工稿件的前後,都應對書稿的正文和輔文全部檢查一遍,要特別注意正文中的標題和目錄是否相符合,章節標題層次和同級標題序碼是否符合標準要求。
1)篇、章、節以外的分層序碼,規格為:
第一檔,一、二、三……
第二檔:(—)(二)(三)……
第三檔:1、2、3、……
第四檔;1)2)3)……
第五檔:(1)(2)(3)……
第六檔:②③……
在這六級序碼中,如果一部原稿隻用二、三級和到四級時,也可以跳動使用序碼。但這種使用方法,在一部書中應該統一,以免造成混亂。如:隻用兩級,便可用“一、1”兩種,三級可用“一、1、”等。
根據個人的習慣,還可以用拉丁字母(A)(B)(C)、(a)(b)(c)和羅馬數字的(1)(Ⅱ)(Ⅲ)、(ⅰ)(ⅱ)(ⅲ)等序號。這類序號,按照習慣多用於外文或自然科學著作。
編輯在加工整理書稿時,要按照篇、章,節把序號核對清楚,做到段落分明,前後一致。
2)書稿中凡是引用的文字都應該注明出處,寫明原書的頁碼和出書社名、版次,以便查找。並要批明腳注的注碼。腳注隨文的處理有四種方式:一是注於引文之後,即文中引注、夾注,二是引文注於本頁末,即腳注,三是引文出處注於本章,節之後,即篇章後注,四是全書的引文集中注於書後,即合注。
注碼的序數應該統一,注碼按規定有兩種,如:②③或※※※※※※等,一般的篇尾注或全書的合注用②⑧為好,因為注數多,用“※”多了不好使用。
3)書稿中的年代,通用公元年月日,如1958年5月20日。用朝代年號時,應該記出公曆,如,鹹豐八年(1858年),光緒七年(1881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等。
4)書稿中使用數字應該統一,不要阿拉伯數字和漢文數字混用,以免造成混亂。
5)書稿中屬於定義、定理、公理、原理、概念、術語等固定類型的標題,可用魚尾弧(【】)或方括號([])標出,以示鮮明醒目,但在一部書稿中,應當做到統一。
6)書中使用的計量單位,如長度、量製衡製、麵積都應該符合度量衡的規定。如;一公裏、一市裏、一英裏、一海裏、一鏈,一公升、一加侖、一立方米,一公斤、一市斤、一擔、一磅、一噸,一公頃、一市畝、一平方裏等。
7)書中的名詞、術語、民族名稱均應用全稱。如:蒙古族、維吾爾族、苦聰族、鄂溫克族、土家族等,不要簡用蒙族、維族、苦族、鄂族、土族等。
8)編稿,除古典文學外,都應該按照國家簡化漢字的規定,將繁體字改為簡化字。不允許使用自造字,如將“菜”字寫成“芽”,將“街”寫成“亍”,將“雪”寫成“習”字。也不能把“韭菜”的“韭”字寫作“艽”(“艽”字不念“韭”,讀作jiāo。)。
9)書稿中出現的時間必須準確,不能簡化。如:五九年(59年),實際這種用法就很不明確,可能是1859年,也可能是1759年,所以一律應用1959年,1982年。“昨天”、“前天”、“去年”、“明年”等,則必須用在特定的時間內,如書中已標出今年是1983年,在這一前提下講去年(即1982年),明年(即1984年),在今天是5月1日的前提下說明天,可以知道是5月2日,昨天是4月30日等。
10)書稿中的表格、技術插圖,需要製版的格式和規格應該統一,縮小製版的尺碼應該統一,不應參差不齊。這樣可以給照像製版創造方便條件。如果大小要求不一,就需要多次按縮尺的不同比例製版,這會造成時間和材料上的浪費。
總之,編輯在書稿整理加工中要做到我們通常所講的十忌:
一、忌字跡潦草(過分潦草,難以辨認,要從上下文來猜,有時還猜不準)。
二、忌標點混亂(隨便點上一點,既不象“、”又不象“,”,使人無所適從)。
三、忌規格不統一(譯名不統一,阿拉伯數字和漢文數字混用,技術規格不統一)。
四、忌生造漢字(濫用簡化字、異體字或生造根本沒有的漢字)。
五、忌抄寫不校(謄抄過的原稿如果不認真校對就用它來發排,很可能錯到書上去)。
六、忌外丈草寫(排、校者未必都曉外文,要寫正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