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
【鯊】亦稱“沙魚”或“鮫”。一群鰓裂位於側麵的板鰓魚類的通稱。體一般呈紡錘形。鰓裂每側5—7個,背鰭1或2個,尾鰭發達,歪形,臀鰭有時消失。海生,少數種類亦進入淡水。肉食性。我國約產七十餘種。經濟價值高,除供食用外,肝可製魚肝油,皮可製革,骨可製膠、魚腦、膽固醇;鰭幹製成魚翅,唇部幹製成魚唇,頸部軟骨幹製成明骨,都是名貴的食品。常見的有真鯊、姥鯊、星鯊、角鯊等。
【哈那鯊】魚綱,六鰓鯊科。體延長,前部較粗大,後部漸細小;長達2米餘。灰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點。頭寬扁,鰓裂7個;背鰭一個,後位。近海底層棲息,遊泳滯緩,性頗凶猛,主食中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卵胎生,每產約十餘尾。分布於地中海、印度洋及太平洋西北部,我國產於黃海和東海。黃海產量較大。皮可製革,肝可製魚肝油,肉供食用。
【虎鯊】魚綱,虎鯊科。體較粗。頭近方形。吻寬短。口平橫,兩側具寬扁唇褶;上下頜前部牙細尖,後部牙臼齒狀。眼小,無瞬膜。背鰭具硬棘。有臀鰭。黃褐色,具暗褐色橫紋多條。近海底層棲息,食貝類和甲殼類。卵生。狹紋虎鯊體具狹橫紋二十餘條。分布於印度尼西亞、我國南海和東海南部、日本南部和朝鮮西南部沿海。寬紋虎鯊體具寬橫紋十餘條。分布於我國黃海和東海。皮可製砂皮。
【錐齒鯊】魚綱,錐齒鯊科。體呈紡錘形,長2—3米。灰色,具鏽色斑點。頭扁平,眼無瞬膜。齒尖銳,呈錐形。性凶猛,主食魚類和軟體動物。卵胎生。分布於我國黃海、東海,以及日本沿海。近緣種有沙錐齒鯊,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岸、印度尼西亞和我國南海。肉供食用,鰭可製成名貴的魚翅,肝可製魚肝油。
【鯖鯊】魚綱,鼠鯊科。體呈紡錘形,長達4米以上。青色。吻尖長;牙側扁,尖銳。眼大,無瞬膜。鰓孔寬大。噴水孔細小。尾鰭寬大,尾柄每側各具一皮脊。暖海性,中上層魚類,性凶猛,常追逐鮐和沙丁魚等魚群。卵胎生,每產約10尾。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見於東海和南海。肉供食用,鰭可製魚翅,肝可製魚肝油。
【姥鯊】亦稱“姥鮫”。魚綱,姥鯊科。體呈紡錘形,長可達15米,重萬餘斤。灰褐色或青灰色。吻短,口大,牙小而多。眼小,無瞬膜。鰓裂寬大,鰓耙細長,“鯨須”狀,適於濾食。背鰭2個。大洋性上層魚類,性溫和,主食浮遊生物。分布於世界各大洋,常作長距離洄遊,也來我國沿海。肉供食用,皮可製革,肝可提取魚油,鰓和鰭部骨胳可製魚腦。
【長尾鯊】魚綱,長尾鯊科。體較粗。頭短小。吻短。口弧形,具唇褶;牙平扁,三角形,外側無小齒頭。胸鰭大。尾鰭很長,約為體長的一半。黑褐色。大洋性表層魚類,有時來近海索食,常數尾群集以尾擊水,驅趕小型魚類集中後捕食。卵胎生,每產約2尾。廣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各溫帶和亞熱帶海區,我國沿海也產。肉供食用,皮肉、骨、內髒可製魚油、魚皮膠和魚粉等。
【真鯊】魚綱,真鯊科。體呈紡錘形,長1—4米。頭寬扁。口寬大,深弧形,唇褶不發達。牙寬扁,亞三角形,基底不擴大,上、下頜牙或上頜牙邊緣具細鋸齒。眼圓形,瞬膜發達。鰓孔中大。噴水孔消失。背鰭2個,無硬棘。胎生。暖溫性近海棲息,分布於溫帶和熱帶海區。我國約產十餘種,常見的有沙拉真鯊、黑印真鯊和寬口真鯊等。為近海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肉供食用,肝可製魚肝油。
【鯨鯊】魚綱,鯨鯊科。體粗大,體側具2顯著皮脊。長達20米,是一種現代最大的魚類。灰褐色或青褐色,具許多黃色斑點或橫紋。口寬,端位;牙細小。鰓耙成海綿狀,適於過濾。大洋性魚類,性溫和,食浮遊生物和小魚。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洋中,也洄遊至我國近海。肝油可作機器油或製肥皂,皮可製革,肉、骨、內髒可製魚粉。
【星鯊】魚綱,皺唇鯊科。體延長,一般在1米以內。灰褐色,具白斑。眼具瞬膜;牙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棲息於近海,食貝類和甲殼類。卵胎生,每產十餘尾。分布於我國黃海和東海。為底曳網兼捕魚類,黃海產量較大,東海次之。肉質鮮嫩可食。近緣種有灰星鯊,無白斑,胎生,分布於南海和東海。
【雙髻鯊】魚綱,雙髻鯊科。體呈紡錘形,長達3米餘。頭的前部向兩側突出,呈錘狀;眼圓形,位於錘部的兩端。背鰭無硬棘。卵胎生或胎生。性凶猛。分布熱帶和溫帶海洋,我國南方較多。常見的有路氏雙髻鯊,頭的前緣中央凹入;錘頭雙髻鯊 ,頭的前緣中央圓凸。後者黃海數量較多。肉供食用,鰭可製優等魚翅。
【角鯊】魚綱,角鯊科。體呈紡錘形,長達1米餘。灰褐色,有白斑。背鰭具硬棘,臀鰭消失。棲息於近海。以魚類、軟體動物等為食。卵胎生。分布於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我國產於東海和黃海。數量較多,為兼捕魚類。主要供食用,肝可製魚油,鰭可製魚翅。近緣種有長吻角鯊和短吻角鯊,無白斑,我國沿海均產。
【鋸鯊】魚綱,鋸鯊科。體延長,前部稍扁平,後部稍側扁,幾呈圓筒狀;長達1米餘;黃褐色。吻呈劍狀突出,邊緣具鋸齒,口腹位,牙細小。鼻孔前方具一對皮須。棲息於近海底層,食小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卵胎生,每產數尾至十餘尾。分布於我國黃海、東海,南海罕見,朝鮮和日本亦產。肉供食用。
【扁鯊】亦稱“琵琶鯊”。魚綱,扁鯊科。體寬扁,長達2米餘。鏽褐色,具暗色和白色斑點。口大,端位。鰓裂寬大,側位。胸鰭寬大,臀鰭消失。棲息近海,常埋於泥沙中,貪食小魚和沙中小動物。卵胎生,每產約10尾。分布於我國黃海、東海,以及朝鮮和日本。黃海產量頗大,東海較少。肉供食用,皮可作砂皮。
【鰩】一群鰓裂腹位的板鰓魚類的通稱。體平扁,圓形、斜方形或菱形。尾延長,或呈鞭狀。口腹位,牙鋪石狀。鰓裂5個;背鰭2個、1個或無;臀鰭消失;尾鰭小或無。有些種類在胸鰭和頭側之間或在尾側有一對圓形或長形發電器。海生,底層棲息。食貝類、小魚、小蝦等。我國約產五十餘種。有經濟價值,除供食用外,肝可製魚肝油,皮可製砂皮和皮革,皮屑可製玻璃紙。
【鋸鰩】魚綱,鋸鰩科。外形酷似鋸鯊,但鰓裂腹位。體較粗壯,長5米餘。暗褐色。吻呈劍狀突出,邊緣具一行較大的鋸齒。棲息淺海,常潛伏泥沙中。主食甲殼類。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南海和東海南部亦產。肉供食用,鰭可製魚翅,肝可製魚油。
【犁頭鰩】亦稱“犁頭鯊”。魚綱,犁頭鰩科。體平扁,呈犁頭狀;長約1米。褐色。吻突出,口腹位,牙鋪石狀排列。眼大,上位。背鰭2個,胸鰭寬大,尾鰭狹小。近海底層棲息。主食甲殼類和貝類。卵胎生,每產約10尾。分布於我國及朝鮮、日本沿海。肉供食用,皮可幹製為“魚皮”;背鰭、尾鰭可製魚翅,頭側透明組織可幹製為“明骨”,都是名貴海味。近緣種有顆粒犁頭鰩、斑紋犁頭鰩和台灣犁頭鰩等。為兼捕性魚類,南海產量較大。
【鱝】一群遊泳較活潑的鰩類的通稱。體平扁,呈菱形。牙寬扁,呈板狀。背鰭小,1個,位於尾部;胸鰭前部伸延至吻部,分化為吻鰭。尾細長,常具尾刺。以貝類、小魚、小蝦等為食。種類很多,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我國常見的有鳶鱝、鷂鱝和無刺鱝等。
【蝠鱝】魚綱,蝠鱝科。體呈菱形,寬達6米餘。青褐色。口寬大。眼能側視和俯視。頭側有一對頭鰭,向前突出。背鰭小。尾細長如鞭,具尾刺。行動敏捷,以浮遊甲殼類和小型魚類為食。卵胎生。分布於我國及朝鮮、日本沿海。肝富含脂肪,可提煉魚油;鰓(俗稱“膨魚鰓”)可供藥用,治麻疹、痘毒。近緣種有無刺蝠鱝,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我國南海。
【電鰩】魚綱,電鰩科。體盤圓形或橢圓形。口和眼都小。頭側和胸鰭之間具一圓形發電器,能發電禦敵或捕食。背鰭1或2個,或消失。卵胎生。種類頗多。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近海,常半埋於泥沙中。體型一般較小,少食用價值。常見的有日本單鰭電鰩和丁氏雙鰭電鰩等。
【全頭類】軟骨魚類的一個類群。鰓裂4對,外被一膜質鰓蓋。體側扁,延長,無鱗。雄性腹鰭具交配器,額上具輔助交配器。背鰭具一能活動的強棘,胸鰭寬大,尾鰭歪形或細長。現時生存的種類稀少,我國隻有銀鮫二種。
【銀鮫】魚綱,銀鮫科。體稍側扁,長可達1米。銀灰色。牙愈合成牙板。雄性交配器分為三支,腹鰭前方及額上也各具一交配器。尾細長。平時棲息外海深處,冬季洄遊至近海。我國沿海及朝鮮、日本均產。
【硬骨魚類】魚綱的一個主要類群。骨胳多為硬骨,體被硬鱗、圓鱗或櫛鱗,有時裸露無鱗。鰓裂一般四個,外被一骨質鰓蓋。一般具鰾。大多體外受精,卵生,少數為卵胎生。現時生存的魚類絕大部分都屬這一類。可分肺魚類及真口魚類。
【肺魚類】一群能在幹涸環境中用鰾直接呼吸空氣的魚類。平時用鰓呼吸。齶方軟骨與頭顱愈合。頜為“自接式”。具內鼻孔。具泄殖腔。現時生存的隻有3屬5種,產於澳大利亞、南美洲和非洲。澳洲肺魚,體側扁,長達一米餘;鱗大,胸鰭和腹鰭呈橈狀,鰾一個,分布於澳大利亞昆士蘭。美洲肺魚體呈鰻形,鱗微小,隱埋皮下,產於南美洲。非洲肺魚有三種,其中一種稱原鰭魚,體細長,鱗小,胸鰭和腹鰭退化成帶狀,鰾二個,分布於非洲各河流中,河水幹涸時,蟄伏於泥底。
【真口魚類】硬骨魚類的一類群。齶方軟骨不與頭顱愈合,頜為“舌接式”,上下頜及頭顱被有“膜骨”,有副蝶骨,頭顱或多或少骨化。無泄殖腔。可分總鰭魚類及輻鰭魚類。
【矛尾魚】亦稱“拉蒂邁魚”。魚綱,矛尾魚科。體粗大,延長,長約1.5米。藍色。下頜下部具2大骨板,有頸扳。體被大圓鱗。背鰭2個,偶鰭具肉葉,尾鰭中間葉狀突出呈矛狀。肉食性。1938年首次發現於非洲南部海中,近年在非洲東南部海洋中多次捕獲。為總鰭魚類中現知尚生存的唯一魚類。被視為“活化石”。
【輻鰭魚類】真口魚類的一類群。偶鰭常不呈葉狀,無中軸骨,輻狀骨不分兩側排列。無內鼻孔。頸板常消失。可分軟骨硬鱗類、全骨類和真骨類。
【鱘】魚綱,鱘科。體延長,亞圓筒形,長達3米餘。青黃色,腹白色。吻尖突。口小,腹位,口前具須2對。左右鰓膜不相連。體被5縱行骨板,餘皆裸出。以無脊椎動物和小魚等為食。性成熟遲,一般需10年左右。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我國有史氏鱘、中華鱘和達氏鱘等,產於沿海各地以及南北各大水域。為一大型經濟魚類。肉鮮美;卵黑色,為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製魚膠。
【鰉】魚綱,鱘科。體形和鱘相似,唯左右鰓膜相連。長達5米。背灰綠色,腹黃白色。初夏溯江產卵。性成熟遲,約需17—20年。我國分布於黑龍江流域。肉味鮮美,卵尤名貴,鰾和脊索均可製魚膠。
【白鱘】亦稱“象魚”。魚綱,白鱘科。體延長,亞圓筒形,長達2米餘。背灰綠色,腹白色。頭頗長,吻突出呈劍狀。口大,下位,能伸縮,口前具短須一對。眼小。體裸露。春季溯江產卵。為我國特產。主產於長江。肉供食用。
【弓鰭魚】魚綱,弓鰭魚科。體延長,稍側扁,長達七十餘厘米。體被圓鱗。頦部具一喉板。背鰭延長,臀鰭短。尾近正尾型,後緣圓形;雄魚尾基上方有一黑斑。鰾大,具輔助呼吸作用。性凶猛,主要以魚類為食。現時生存的弓鰭魚隻有這一種,分布於北美洲各河流及湖泊中。
【雀鱔】魚綱,雀鱔科。體延長,亞圓筒形,長達6米餘,被有菱形硬鱗。上、下頜均突出,鼻孔位於吻端。眼小。背鰭後位,與臀鰭相對,尾鰭圓形。棲息於湖泊及江河中,為大型凶猛魚類。分布於北美洲和古巴等地。現時生存的有短吻雀鱔、大雀鱔和長吻雀鱔等。
【遮目魚】亦稱“虱目魚”、“白鱗鯔”。魚綱,遮目魚科。體呈梭形,長達1米以上,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口小,無牙。背鰭和腹鰭相對,尾鰭分叉。食浮遊生物及腐值質。4—5月在近岸產卵。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地區,我國台灣和海南島等地均產。生長迅速,為我國台灣及菲律賓等地港養重要對象。供鮮食,味美。
【虱目魚】即“遮目魚”。
【鯡】亦稱“青魚”。魚綱,鯡科。體延長,側扁,長約20厘米。背青黑色,腹銀白色。眼具脂瞼,腹部具細弱棱鱗。冷水性海洋上層魚類。食浮遊生物。春季產卵,卵粘性。世界重要經濟魚類之一。分布於北太平洋沿岸。我國產於黃海、渤海,曆史上產量波動很大。肉含油量較高,供鮮食或製罐頭品;精巢可製魚精蛋白。
【鰣】魚綱,鯡科。體側扁,長達70厘米,銀白色。上頜中間有一缺刻,下頜中間有一突起。腹部具棱鱗。主食浮遊生物。一般3—4齡成熟。分布於我國、朝鮮和菲律賓沿海。春夏之交,溯江產卵,我國南北各大河流中都有。初入江時體內脂肪肥厚,肉味最為鮮美,為名貴魚類。
【鰳】我國北方稱“膾魚”、“白鱗魚”,南方稱“曹白魚”。魚綱,鯡科。體側扁,長約40厘米,銀白色。口上位。背鰭位於腹鰭後上方,臀鰭長,腹鰭很小。腹部有棱鱗。近海中上層魚類,主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春季至初夏由外海至近海產卵。卵浮性。我國沿海以及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地均產。為重要食用魚類,供鮮食或製曹白魚鯗和酒糟鯗等。
【沙丁魚】魚綱,鯡科。體側扁,長達26厘米,銀白色。臀鰭最後2鰭條擴大。世界重要海產經濟魚類之一,為製罐頭食品的優良原料。分布於南北半球6—20℃等溫線範圍內的海洋中。主要種類有:大西洋少丁魚,分布於英吉利海峽以南和地中海;太平洋沙丁魚,分布於日本、朝鮮以南至我國台灣。美洲西岸、大洋洲及非洲南部也有別的種類分布。金色小沙丁魚為我國廣東、福建燈光圍網的主要漁業對象之一。
【黃鯽】亦稱“毛口魚”。魚綱。體延長,側扁,長約20厘米。銀黃色。頭小,口大,上頜骨後端不伸越鰓孔。腹部具棱鱗。臀鰭很長,胸鰭第一鰭條延長呈絲狀,常棲息泥沙底海區。主食小型甲殼動物。春夏產卵。我國及朝鮮、日本沿海均產。為一次要經濟魚類。供鮮食或製成鹹幹品。
【鱭】魚綱。體側扁,尾部延長,銀白色。口大,端位,胸鰭上部具遊離鰭條,尾鰭不對稱。腹部具棱鱗。雌雄大小不等。分布於西太平洋,我國、朝鮮、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均產。我國產有鳳鱭(亦稱“烤子魚”、“鳳尾魚”)、刀鱭(亦稱“刀魚”、“毛鱭”)、七絲鱭和短頜鱭等。刀鱭和鳳鱭,春夏集群溯河,分別到河流上遊或在河口產卵,形成漁汛;產卵後又返歸海中。短頜鱭已陸封,在湖泊中生長與繁殖。為名貴經濟魚類,供鮮食或製罐頭食品。
【鮭】亦稱“鮭鱒魚”。鮭科魚類的通稱。一群冷水性的大中型經濟魚類。體呈流線型,口大而斜,牙錐狀。體被小圓鱗。背鰭和脂鰭各一個,尾鰭稍凹入或叉形。種類頗多,有些生活在淡水,有些棲於海洋中,在生殖季節溯河產卵,作長距離洄遊。全世界年漁獲量甚大,是首要經濟魚類之一。重要的種類有大馬哈魚、哲羅魚和細鱗魚等,我國主產黑龍江流域。肉供鮮食、醃製和熏製,精巢可製魚精蛋白和精氨酸。
【虹鱒】魚綱,鮭科。體延長,側扁,長約30厘米。色鮮豔,背麵和鰭暗綠色或褐色,有小黑斑,中央有一紅色縱帶。原產美國,後移殖於我國東北、朝鮮、日本及歐洲各國。能生活在水溫較高(25℃)的河流、湖泊中。春季產卵。
【大馬哈魚】一作“大麻哈魚”。魚綱,鮭科。體延長,稍側扁,長約0.6米。銀灰色,常具緋色寬斑。口大,牙尖銳。體被小圓鱗。背鰭和脂鰭各一個尾鰭凹入。性凶猛,捕食小魚。生殖季節從海進入河流,雄魚體色變為暗紅色或暗黑色,兩頜相對彎曲如鉤。雌魚在砂礫質江底掘穴產卵;卵呈球形,徑5—7毫米。四齡成熟。產卵後親魚死亡。分布於太平洋北部。我國產於黑龍江流域,為名貴的冷水性經濟魚類之一。供鮮食或鹽漬、熏製;卵的營養價值高,為名貴的食品;精巢可製魚精蛋白。
【哲羅魚】魚綱,鮭科。體延長,側扁,長達2米餘。背麵棕褐色,體側銀白,並有十字形黑斑;生殖期腹麵和鰭橙紅色。口大,牙尖銳,舌上也有牙。淡水生活,春季進入水流湍急、底多砂礫的支流中掘穴產卵,秋季又回到主流的深處越冬。幼魚經4—5年才成熟。大型肉食性魚類。是我國東北各大河流及蘇聯西伯利亞常見的經濟魚類。近似種有勃氏哲羅魚,俗稱“虎嘉魚”,產於四川岷江上遊。
【細鱗魚】魚綱,鮭科。體延長,側扁,長達0.8米。背側紫灰色,具黑色小圓斑;腹麵銀灰色;生殖期體色變暗,並出現紅色斑塊,口較小,牙多,舌上也有牙。鱗細小。淡水生活,春季進入水流湍急、底多砂礫的支流中產卵,秋季回到主流的深處越冬。幼魚經5—6年才成熟。卵沉性,徑4毫米。親魚產卵後大量死亡。主食無脊椎動物。分布於我國東北和蘇聯西伯利亞。肉肥,卵相當名貴,為一重要的經濟魚類。
【茴魚】魚綱,茴魚科。體延長,側扁,長約30—50厘米,色美麗,背鰭有紅色或藍色斑點。吻短,牙細小。背鰭長而高,有一小脂鰭。棲息小溪中,多在夜間索食,主食昆蟲和甲殼動物。4齡成熟,結群遊到清澈的急流中產卵,卵呈粘性。分布於我國東北各大河流以及蘇聯貝加爾湖等處,為一地方性經濟魚類。肉有茴香味,故名。
【香魚】日本稱“鯰”。魚綱,香魚科。體側扁,長約20厘米,色青黃,鰓蓋後方具一卵形橙色斑紋。吻端下彎,牙寬,截形,有缺刻。有脂鰭。鱗細小。秋季溯河產卵,卵呈粘性。雌魚產卵後大部分死去。分布於我國以及朝鮮和日本。肉質鮮美,有香味,故名。
【公魚】魚綱,胡瓜魚科。體細長,稍側扁,長約8—9厘米,銀灰色,背帶黃色。頭小而尖,口大,牙密。背鰭和脂鰭各一個。平時棲息河流下遊或河口,春季溯河產卵,幼魚隨流而下,進入湖泊、河流中生活。主食小型甲殼類。分布於我國以及朝鮮和日本。肉味美。適於飼養。
【銀魚】古稱“膾殘魚”。魚綱,銀魚科。體細長,透明。頭平扁。口大,兩頜和口蓋常具銳牙。背鰭和脂鰭各一個。體光滑,雄魚臀鰭上方具一縱行擴大鱗片。棲息於近海、河口或淡水,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分布於我國、日本、朝鮮和越南沿岸以及蘇聯薩哈林島。我國種類頗多,常見的有大銀魚、太湖新銀魚和間銀魚等。間銀魚上海俗稱“麵丈魚”、“麵條魚”,三、四月在長江口區產卵,漁汛頗大;太湖新銀魚簡稱“銀魚”,為太湖、澱山湖等地春季重要捕撈對象,產量頗多。供鮮食或曬製魚幹。
【膾殘魚】即“銀魚”。
【狗魚】魚綱,狗魚科。體延長,側扁,長達1米餘。色青褐,具許多黑斑。頭平扁,吻長,口寬大,具犬牙。背鰭1個,後位,與臀鰭相對。性凶猛。棲息於北半球寒冷地區淡水中,我國產於黑龍江流域。肉可食。狗魚貪食各種魚類,且食量又大,故為淡水養殖業害魚,但有些國家也作專門養殖。
【蛇鯔】亦稱“狗棍”、“丁魚”。魚綱,狗母魚科。體圓筒形,長達四十餘厘米,淡褐色。頭長,稍平扁。口斜而大,牙多而細尖。背鰭位於身體中部,脂鰭一個。近海底層魚類,洄遊不顯著。肉食性,主食魚、蝦。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各海區。為我國南方重要經濟魚類之一。常見的有長蛇鯔、花斑蛇鯔和多齒蛇鯔等。主要供鮮食或製成鹹幹品。
【龍頭魚】亦稱“蝦潺”、“豆腐魚”。魚綱,狗母魚科。體延長,柔軟,半透明,長達30厘米以上,尾鰭、胸鰭和腹鰭黑色。頭大,吻短,眼小,口裂頗大,牙細而尖銳。體大部光滑,僅側線上具鱗。背鰭、脂鰭各一個。尾鰭中央鰭條延長,形成三葉。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及河口,我國沿海均產。
【蝦潺】即“龍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