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釋河
遼河行記
作者:馬與龍
清代劉鶚上書過一篇《山東治河續說》,主要闡釋自古以來治河方略的適當之用,章節精要,引經據典,認理求證治河之道。讀此說,不由得收起了對河的無限遐想,科學在表,哲學在裏,原來治河者眼裏,河就是河,是物理的。雖古人說的河即指黃河,不像現在,習慣性地把北方的河流一般都稱為河,南方河流一般都稱為江。“水性相同,河性不同”,為了這點小小的“發現”,我立即請教了在遼河保護區鞍山段采訪時認識的薑英震。“河到底是什麼?”他微信給我說:“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水的地表表現形式,所以,河是以水為基礎的,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生息的介質。”“那水與河道的關係呢?”我問。“水是基礎,河道是載體,水通過河道傳播得更遠,河道通過水發揮功能與作用,相輔相承,互為辯證體。”如同我們的靈魂附以身體才能成其為人,而水載於河道裏才成為了河。所以,即使以人比河不夠嚴謹隻得其大意,單就河的物理性而言,它仍然會因河道不同而各有脾性。
在中國的七大河流中,遼河,正屬北方。史書古代六川之一的遼水,在清代時叫過巨流河。不管何出此名,但“遼”與“巨”的意象就足以浩蕩出一片北方的蒼茫和力道,這是遼河的氣質和脾氣。縱觀曆史上的遼河,一方麵曾水量充沛、水質清澈、魚蝦成群,一方麵又始終伴有多發性、交替性、季節性的水旱之災。近幾十年來,水質遭到汙染,水土流失嚴重,以至民間流傳著“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抽水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人畜受害。”的順口溜。站在因水質不穩、生態環境脆弱、麵源汙染嚴重、生態用水短缺、蓄泄結合不夠、堤防標準不高、日常管理缺而被治理了4年的遼河岸邊,盡管它剛剛大病初愈,我還是從心底油然冒出“大河湯湯地坦蕩,我心止處思飛揚”的豪氣。這就是北方大河的氣場。動物們大約都喜歡這樣的能量吧,封育後茂盛的濕地和已經複清的河水中,到處充滿生機。河之所利,實是大用,灌溉、飲食、交通、防禦、洗浴、驅動機器以及娛樂甚至傾倒廢物……大河係蒼生,也因此,我們把一些孕育了生命,並帶來文明曙光的河流稱之為母親河。從數十萬年起,活動於遼寧大地的古人類就創造了較為先進的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時期,遼河流域的先民們規劃聚落,營建房屋,出現龍崇拜觀念。塵封了5000年的紅山文化重見天日,朝陽牛河梁“壇廟塚”三位一體規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遺址群及彩陶和玉禮器等,都昭示了中華民族走向古國的曆程。而距今4至1萬年前的小孤山人,是比鴿子洞人還要先進的古人類,他們已經會用骨針縫補,也能用魚叉捕魚而食了。這讓我想起了遼河入海口處繞陽彎那兼具表演性質的漁獵技藝。一條魚,從遠古遊到了今天,它始終是人與河的介質。因為食物,人與天地融為一體。河的文化,真是滴水藏海。
(圖片提供/遼寧省遼河淩河保護區管理局 圖片編輯/李雨忻 張思宇)
責任編輯 郝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