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舊可以抒情不能複製(1 / 1)

懷舊可以抒情不能複製

視點視評

作者:張光

以懷舊的名義,勾起人們的情感並引發一定程度的社會反響,是近段時間來娛樂圈刮起的一陣風潮。不僅僅是媛樂內容上懷舊,比如電影《致青春》讓一批年輕人看得淚流滿麵,比如《中國合夥人》把時下正創了一半業的職場人猛然拽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比如電視劇《六塊六毛六那點事》和《山裏娘們山裏漢》把老年觀眾直接送到了50年前那個想起來有甜又有酸味的環境裏。比如在電視中,我們看到《我是歌手》等歌唱類節日,在喚回一群老歌手的同時也喚醒了一代觀眾對過去時光的思念。甚至連曾經的經典電視劇,也被接二連三的重新接上了什麼續集,或者找個理由翻拍。一段時間裏,老麵孔、老故事、老歌曲,甚至老環境都一股腦地端到我們眼前。

懷舊是種永恒的浪漫

原本以為隻有中老年人時常懷舊,卻沒想到時下的80後、90後也有了懷舊情結。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80後熱衷懷舊是一種補償和自我滿足行為:“畢竟是年輕人,骨子裏還是渴望浪漫的。他們遭遇現實的壓力,會更懷念童年和青春時天真純潔的美好情感。”王教授的說法基本把年輕人懷舊鎖定在現實壓力的移情作用上,比較準確。試想如今50多歲人回想起自己30歲時的感受,穩定的鐵飯碗工作,很少的娛樂環境,日複一日沒什麼變化的家庭生活,那時想懷舊都沒個理由。然而,現在的老年人也仍然懷念自己曾經的童年和青年時光,因為人到了一把年紀時,回頭數數走過的腳印,不僅僅是感歎人生苦短,還有數不清的浪漫情感啊!浪漫也有時代特征,現在的大學生僅僅相聚不過幾年,就在畢業前夜對著女生樓狂喊,掛出的橫幅上大字寫著:後會有“妻”,算是種浪漫。而現在的老年人或許一輩子都與對方沒說上幾句話,卻有一種情懷深藏在心底,也算是種浪漫。上周看到了北京衛視《一起唱吧》節目請來80多歲的老歌唱家李光羲,還請來老演員李明啟,聽李明啟講述1957年偶然在街上看到李光羲剛搞對象時的情景。讓一位現在的老太太對現在的一位老頭子表述半個多世紀前的崇拜情感,這樣的懷舊情結,是永恒的浪漫。

懷舊不可能去複製

當我們看了重拍的《亮劍》、《闖關東》、《編輯部的故事》、《大宅門》這些電視劇後,有種感受:失望。因為這些經典劇在我們腦子裏的符號太重。黃誌忠使足了力氣也演不出李幼斌的李雲龍,沒了小宋佳的鮮兒,《闖關東2》也沒了新鮮味。沒了王朔的文采,沒了當年編輯部的環境,甚至沒了葛優,也就沒了人們的期望。陳寶國同樣也丟了當年那個白七爺的爺勁,為什麼?因為把一個叱吒風雲的大宅門變成了一段小小的“三角戀”,你讓他這爺怎麼演?隻有剛播完的《神醫喜來樂傳奇》還算有點奇,因為原本這老版《喜來樂》也算不上是經典,所以續點傳奇故事很自然會被觀眾接受。

老話講“狗尾續貂”,如果已經是貂了,你續什麼?關鍵在電視劇製作方懷揣著什麼目的去重拍老劇。你想借老劇的牌子推廣市場,功利。你想超越老劇,沒戲。你想補上點老劇裏的不足,很難。你想借老劇推新人,離譜。《大宅門1912》中演青青的張歆藝早有預感:準備換“磚”,為什麼,連她自己都知道自己的身上沒有一絲大半個世紀前人物的風範。試想現在的明星們哪位能演老電影《十字街頭》裏的周璿?我們曾經看到的翻拍電影《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成功嗎?你能記住的,還是老電影裏的郭排長孫道臨啊。因此,利用人們的懷舊心理重拍老劇,非常難以獲得成功。而廖廖無幾勉強說得過去的翻拍劇,大概也就是什麼《射雕英雄傳》、《笑傲江湖》等與我們生活和經曆根本不沾邊的武俠劇。當我們把懷舊當成一種浪漫的情感時,可以有五味雜陳,更可以從走過的腳印中找到自信而直麵未來。心理專家史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偶爾懷舊,可以從中獲得能量,就像是旅行一樣,沿途拍的風景、留下的笑容雖然不能持續多久,但是偶爾看到,可以讓我們有積極的動力,為了下一次旅行做準備。但凡事過猶不度,太過於緬懷過去隻能增加我們對現在的不滿情緒。”他說得很好,讓我們認識到懷舊的真正意義。在浪漫的情懷中越發自信是正確的人生觀,否則就是活不起。在功利心的趨使下重拾老品牌卻賣質量差的東西,不僅損傷原品牌,也損傷觀眾的心。懷舊可以抒情,不可以複製。過去的,屬於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