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人生的終極挑戰(1 / 3)

第四篇 人生的終極挑戰

他心想一定得阻止他們,雖然口袋裏隻有區區八百美元,可是山姆·拉布德毅然地駕車進了墨西哥境內,站在恩森納達的漁船碼頭邊,他暗想機會總是會有的。帶著一台可以拍攝沿途風光的攝錄機,拉布德假裝成是一位很天真的美國觀光客,向停泊在碼頭邊每艘漁船的船長打探,是否有他可以打工的機會,不管是作個水手或是個輪機員都可以。

最後他受雇於瑪麗亞‘露易莎號,擔任一名臨時水手。等這艘巴拿馬籍的鮪魚船起錨離開墨西哥梅岸;拉布德便開始偷偷拍攝水手們的一舉一動。這是件很冒險的事,若被發現很可能會被其他的人給做掉。

想要拍攝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成群被人們稱之為“水中良民”的海豚圍繞著瑪麗亞·露易莎號,又叫又跳地歡欣遊著。海豚生性友善,從而見到船便喜歡跟上麵的人打招呼,卻未想到這反倒招來殺身之禍。事實上漁民的目標並不是海豚,而是通常遊在它們下方的黃鰭鮪魚,可是當漁民拋下流刺網,那是不分什麼魚全部一網打盡。

在這捕魚的五個鍾頭裏,拉布德一一拍下了令人慘不忍睹的畫麵。一條接一條的海豚被魚網纏住,若無法脫身並浮出水麵吸取氧氣,最後便隻有氣絕而死。

搖搖晃晃的情況下,拉布德奮力地拍下整個殺戮鏡頭,就在這時,船長大聲喊道:“網子裏有多少了?”有名水手高聲回道:“大概五十!”隨之船長便叫收網;當冰手把網子拉上來,將鮪魚跟海豚二分開,多數海豚早巳奄奄一息,了無生氣的灰色軀體躺遍了整個溜滑的甲板。最後,這些美妙動物的屍體就像垃圾一般,被水手一一扔回了大海。

拉布德所拍下的鏡頭,成為多年來人們爭執最有力的證據:漁民作業中每天至少有數百條海豚被殺害,而在過去十年之間,估計被人類殺害的海豚數字高達六百餘萬條。拉布德所拍的畫麵雖縮剪成十一分鍾,可是卻深深震憾了每一位觀賞者,不解人類為何要殺害我們星球中如此聰明伶俐、善體人意的生物。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憤怒的消費者一個一個站了起來,拒絕購買鮪魚,隨之便形成全國性的抵製運動。

一九九一年,就在拉布德拍攝了那一場悲劇整整四年之後,世界最大的鮪魚罐頭製造商對外宣布,即刻起不再采用流刺網所捕獲的鮪魚製造罐頭,幾個小時後,又有這兩家鮪魚製造商也作了相同的宣布。然而這場戰爭並未就此結束,非法的外國捕鮪船依然殺害了六倍於美國捕鮪船的海豚。拉布德在瑪麗亞·露易莎號上所拍的畫麵有如化學中的催化劑,大大地改變了美國的鮪魚工業,不僅拯救了無數海豚的生命,並且對平衡誨洋生物的保育工作貢獻甚大。

很多人對於某些社會問題或國標大事感到無力,認為自己即使投入再多的心血,最後還是抵不過那些有財有勢的人隨便一個動作便毀了。他們憂心幫派火拚、暴力;犯罪的日益嚴重,也擔心政府赤字的日益惡化,其他尚有存放款危機、無家者及文盲日眾、全球祖室效應擴大、各類生物滅絕速度加快,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們的思維掉進這樣的模式裏:就算是我和我的家人都過著很好的生活,那又有什麼意義呢?隻要掌握大權的那天一個不對勁,把按鈕胡亂一按;就能把我們全炸上天。一有這樣的想法,就會使人越發覺得對任何事都使不上力,當無力感產生了就不想去作任何改變,因為每當他興起一股衝勁,心裏就會浮起這句話:“幹嘛要去試呢?”

當一個人有了無力感,就什麼樣的行動都拿不出來,從而不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也不想去幫助其他的人。如果這本書你已經看到這裏,就必然知道我心中想要說的話,那就是此刻你已擁有控製自己思想、感受和行為的能力,為什麼不拿出積極的作為來呢?以往你不明白主宰係統對久韻影響,因而形成了今天的你,然而此刻是你頭一次可以掌控主宰係統,為什麼不嚐試改變自己的無力感呢?借著本書所教給你的道理和技巧,隻要能好好練習,你就必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命運的主導者。

我們曾共同探討過塑造命運的巨大力量──決定──當我們決定了童焦所在、決定了意義為何、決定了要怎麼做,那麼這個決定就注定了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此刻讓我們攜手,展現出共同決定的力量,以塑造出所希望的社會、國家及世界。我們後代子孫的生活是好是壞,就取決於我們今天所共同作的決定,到底我們要如何處理毒品泛濫、貿易失衡、教育不彰以及獄政缺失等重大問題?

不要眼睛隻盯著事情的問題麵來看,要去找出它的原因,我們不要忘了,今天所做的任何不起跟的決定。都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命運。此外也請你記住,一切的決定都會有其結果,因此我們若是不自己作主,而任由別人或環境來為我們作主,或者是連想都不想所作決定的後果,便貿然采取行動,那麼很可能就會愚蠢地造成滔天大禍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所作的決定是為了避開一時的麻煩,結果卻造成了長期的困擾,等到發覺事情不妙了,卻跟自己說那個問題已是沉屙難起、病人膏盲、回天乏術。

當前我們所麵對的許多問題都很棘手,大部分人都認為要想解決恐怕隻有“超人”才有辦法。這實在是再錯誤不過的想法了,我們要知道“人生乃是不斷的累積”,在我們人生中所碰上的各樣結果,事實上都是無數小小決定累積而成,那可能是你個人的決定,也可能是你的家庭、你居住的社區、你生活的社會、乃至於你所屬的國家所作的決定。—個人的成功或失敗,絕不是因為他作出了石破天驚的大決定(也許它看起來像是如此),而是在於他每天所作的小小決定,以及根據這個決定所拿出來的行動。

同樣的道理,我們若是想扭轉自己的人生、若是想跟自然界和諧地相處,那麼每個人都得每天作出決定、拿出行動並確實承擔起應盡的責任。為了造成廣大且深遠的影響,我們個人得和這個社會形成“命運共同體”,大家一起來推動“持久且不懈地改善”──也就是我一直宣揚的CANI!法則──也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形成永遠的改變。

終極的解決之道

我們的國家和這個世界今天所麵對的問題,例如無家者日漸眾多、犯罪率節節升高、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你認為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嗎?答案是,這些問題肇因於人類不當的行為,若想解決就惟有從改變人類的行為著手。(這得改變我們怎樣作決定的算念模式,而本書所談的也全是這些。)我們根本沒有什麼毒品問題,隻有行為問題;未婚少女懷孕不是一個精子造成的,而是她的特殊行為所致;幫派械鬥是個行為問題,甚至於核子戰爭也可以歸究成是個行為問題。由於我們的決定,核子彈出現了,可以殺光地球人類千百次,如今要想銷毀,也有賴我們的決定。可以說,我們今天所麵對的一切問題,都是我們之前所作決定的結果。

譬如說,當一個人成為幫派的一份子,那必然是他某個決定所造成的,結果就這麼一個單獨決定,他就會有某些不同於以往的行為,造成社會一連串的問題;因為當他認定自己是幫派裏的人時,就會遵守幫派的一些特別規定;例如對幫振效忠以及按照帶規存事。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深遠的例子,那就是長期饑荒和食物短缺,由於我們所作的錯誤決定,造成全球無數生命的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全球生產的糧食足夠養活地球上海一個人,不管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然而平均每天卻仍有4萬個孩童餓死。是什麼原因呢?沒錯,我們是有足夠的糧食,可是由於不均的分配和不當的浪費,因而災難不斷地發生。

這給我們何種啟示呢?就好的方麵來說,一旦我們知道了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產生又是源自於我們所作的決定),那麼就知道我們是惟一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人,隻要我們能改變先前的行為。本書前麵曾說過,我們絕對可以控製的隻有一樣,那就是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決定要怎樣的認知、決定要怎樣的行動──就是這些決定,使得我們拿出了能改變外在世界的行動。我們每個人可以從家庭、公司、社團發起行動,把埋藏在內心最根本的價值觀和信念傳達給別人,結果就可能造成一連串正麵的效果。隻要我們有心想做點事,那怕它是多麼簡單的一個行動,都有可能影響並推動大家一致行動。

這些聽起來似乎很能夠使我們振奮,然而你或許會問:“有那些事情是一個人就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的?”我可以告訴你,差不多任何事情都可以,就怕你沒那個雄心壯誌。翻開整個人類曆史,差不多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少數平凡人所做的,隻因為他們懷抱著不平凡的誌向。他們之所以站出來,並不是認為自己比別人行,而是決定想帶失改變一些事情。他們以無比的倍心和無畏的勇氣一路走下去,直到最後達成先前所企望的理想,這些男男女女就是我們稱之為“英雄”的人物。

我相信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就有成為英雄的本質,隻要我們有勇氣、有膽量、敢跨出那崇高的一步,就算一時看不見成果,但日後終必能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如果你同意我所說的這番話,那麼在此我要問你:當機會來臨時,你是否願意拿出英雄本色,無私地去回應、去支持那個改變的呼求呢?很多人不敢麵對困難或挑戰,然而困難和挑戰卻是冶煉人格最有效的工具。很多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英雄特質,直到遇到了極大的挑戰或牧關生命的大事,他們才奮然而起,因為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下次若是你也遇到相同情況,千萬不要畏首畏尾,而要立下決定──那怕是個微不足道的決定──並拿出行動。也許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決定,卻大大地放變了你的一生。把自己認定成是個英雄,那麼作的決定就會像是個英雄所作的。

許多人視德麗莎修女為天生的偉人,推祟她不凡的人格,肯為貧苦大眾無私奉獻。的確,德麗莎修女是位有大勇氣和大愛心的女性,然而這些特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歸因於她在幾個關鍵時刻的決定,結果成為對當代最有貢獻的人物之一。德麗莎修女並不是一開始便從事照顧窮人,有二十年之久,她在印度加爾各答布擔任富家子女的家庭教師。在她居住的四周滿是貧民,可是她卻從沒關心過,隻因為不想冒險走出她那小小的生活天地。

有天晚上,當她沿街行走之際,聽到一個女人有氣無力的求救聲,還未等她葬清楚,這個垂死的女人已倒在她的臂彎裏,從而便完全地改變了德麗莎的一生。

等知道了那個女人病情的嚴重性,德麗莎趕忙杷她送往醫院,可是院方卻不理不睬。德麗莎很明白,那個女人若是不立即治療就必定會死,所以又趕忙把她送往另外一家醫院,結果又是相同情況。這個垂死的女人限於印度的階級製度,根本就沒資格受到跟其他人相同的照顧。沒辦法,德麗莎最後隻有把她帶回自己的住處。當晚,她就在德雨莎的百般照料下安息了。

德麗莎修女的“決定時刻”終於到了:她決心不讓相同的事今後再發生,她要為此奉獻一生,全力幫助周遭受苦受難的印度貧民,讓他們活得有尊嚴,死也死得有尊嚴。她常常在能力範圍之內躬親做每一件事,就為了聲知貧民們受到比以前好的待遇,得到人人應得的關愛與尊敬。

英雄人物在我們當前的社會裏頗容易招人物議,不是太過於個人色彩,就是什麼地方做得不好,真可說是動輒得咎。事實上,有哪一個人會是完美而沒有瑕疵的呢?遺憾的是我們不但忽視可能的英雄,尚且刻意貶抑既有的英雄,這種不近情理的流風所及,使我們死盯著他們的隱私,拚命地想找出他們不為人知的毛病,反正最後總是會找出一些,如果真找不到,就去設計一個。每次選舉,大家不是抱怨那些候選人的能力不足,就是處心積慮地想找出他們的痛腳,像有位大法官繼任人選的審查,人們就追查到他數十年前曾有過一次抽大麻煙的紀錄,結果他那個職位也泡湯了。

我們對待今天的英雄,如果依然采取一直對待英雄的僵化標準──就是肯尼迪家族或金家族都過不了關──那麼今後我們就找不出英雄了。之所以會這麼做,乃是大家害怕那些人未來會令人失望;倒不如一開始就查清楚,免得日後真出了什麼漏子。既然那些英雄人物都可能有瑕疵,那麼我們每個人更可能犯錯,這是不是說我們就沒有一個人有資格成為英雄了呢?各位可知道我是怎樣來定義英雄的嗎?英雄者,乃是在極艱困的環境中敢於奉獻的人,他的一協作為都不存私心,隻求竭盡全力作好,以不負眾人的期望。真正的英雄敢於向逆境挑戰,隻要是對的便一往直前,毫無畏懼。英雄的行徑作為往往超越出一般常識,其出發點是基於自己的信念,目的在於貢獻人群,作個模範。英雄人物都有特別的一套,知道怎樣做才能達成目標,中間雖遇到各樣障礙但總不退縮,直到夢想化為事實。他們之能成功,乃是做法視需要而隨時變通,並且著重每一個行動,使之前後一貫,環環相扣。英雄不是個一無瑕疵的人,而是跟我們一樣也會犯錯,但那並不會抹殺他們對人們所作的貢獻。完美不是英雄的特質,而人道才是。

無家者的挑戰

既然知道我們內心深處留有那麼一丁點想成為英雄的火花,那麼隻要等侯機會挑旺它就行了,請問你要怎樣處理像無家可歸者這類社會問題呢?首先,我們一定得先提高自己的標準。身為這個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手民,我們必須作出這樣的決定:不能再忍心讓這麼多同胞像垃圾一般地置於戶外。

你可知有多少百分比的人口流浪街頭嗎?據一般估計,大約至少三百萬人無家可歸,這也就是說每一百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不是流浪街頭就是住在收容所裏。

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二步,就是得修正我們的信念,我們不要以為這個問題早已遍及全國,像是傳染病地使人束手無策。要想從無力感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你個人必須堅信“事在人為”這個道理,事實上,一切偉大的改革有哪件不是出自於那些懊而不舍的人呢?

我們需要改變的另一個觀念是,不要認為所有的無家者都是“精神錯亂”之故,根據統計,無家者之中約百分之十六至二十二是有此症狀,當然,這個數字也並不全然正確──要想提供他們確切的幫助,我們務必要跳脫既有舶成見,不能以偏概全才行。

造成他們無家可歸的原因除上述原因之外,尚包括房租不斷上漲、吸毒、酗酒、家庭傳統瓦解等。乍聽之下,這些原因似乎都有道理,若是再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那還是跟信念有關。畢竟在我們社會上也有不少人有過上述遭遇,但卻未變成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