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麵對WTO時的強項與弱項
中國在申請加入WTO過程中,人們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貿易問題上。中國的經貿專家在每一個貿易關稅細節上,寸土必爭,確實維護了中國的利益。但是在金融問題上,中國方麵似乎表現得比較大度:自中國加入WTO之時起,外資銀行經營外幣業務的所有限製取消;兩年之後,外資銀行可以對中資企業經營人民幣業務;五年之後,允許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沒有地域限製和客戶限製。在加入WTO兩年至五年之間,每年增加4個可以設立外資銀行的城市。也許人們覺得中國的金融體係固如金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都巍然不動,加入WTO自然也不成問題。但人們似乎過高地估計了中國的金融實力。
農業其實不弱當初人們最擔心的是農業、電信業、汽車製造業等幾個領域。實際上,在許多產業上中國的競爭力都處在上升階段。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在農業問題上並不存在嚴重的威脅。有人說,國際市場小麥的價格比中國國內幾乎低一半。如果大開國門,外國小麥像潮水一樣湧入中國,農民豈不是要失業?這種說法缺乏經濟學常識。
國際市場價格取決於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係。在國際市場上之所以小麥價格很低,是因為供大於求。盡管非洲、亞洲一些國家尚且處在饑饉狀態,可是他們手裏沒有美元,因此,不構成具有購買力的需求。惟獨中國,手裏握有相當多的外彙,有很強的購買力,但是,由於國家政策限製而沒有大規模地在國際市場上收購小麥。
目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小麥在200~300萬噸之間。按照中國和美國的協議,在加入WTO之後,向美國購買的小麥數量可能達到500萬噸。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每年小麥產量大約在1億1千萬噸左右。進口500萬噸隻不過占國內總產量的5%而已。遠遠不能構成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威脅。
不過,隻要中國一開口,世界糧食市場的剩餘供給就立即消失了。
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世界糧食價格非漲不可。哪裏還會維持在當前的低價位上?如果國際市場上的小麥價格上去了,為什麼中國人還要購買那麼多的外國小麥呢?產業也不弱人們發現中國的電信業的競爭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的。特別是中國內地的電信零售業,外國公司根本就不是中國公司的對手。目前比較被動的是汽車製造業。但是,在中國生產最多的是上海的桑塔納、長春的奧迪,這些都是德國牌子,沒有聽說有什麼嚴重問題。看看天上的飛機,幾乎沒有一架民航飛機是中國造的,人們不也處之泰然嗎?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20年前,誰敢相信中國造的電視機會有今天的水平?現在中國生產的電視機已經向北美出口了。海爾跑到美國去生產電冰箱,節節取勝。這些例子說明,在汽車工業上中國企業目前的困境隻不過是暫時的。隻要能夠建立健全良好的企業管理製度,達到世界水平是完全可能的。至於說家電產品、輕工產品和一般機械產品等,“中國製造”都表現出非凡的競爭能力,市場份額逐年擴大。
加入WTO之後,中國產品將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金融領域是弱項加入WTO之後,中國各個行業都將直接麵對挑戰。大多數中國的產業部門具有相當強的比較優勢,加入WTO之後可能會得到很快的發展。可是,中國最弱的可能是金融行業。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是深刻的。金融體係好比是一個國家的心髒,產業部門是四肢。韓國的產業部門很強,現代、大宇、三星等大企業在馳名世界的500強當中名列前茅;可是,當金融風暴橫掃東亞之際,韓國經濟兵敗如山倒。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無一不是在金融問題上吃了大虧。經濟學公認的規律是:競爭出效率。壟斷程度越高必然效率越低。迄今為止,中國惟一保持高度壟斷的行業是金融領域。隻要見識過外國銀行工作效率的人,少有人不對中國國有銀行的服務態度搖頭。中國之所以能夠抵擋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主要因為有一道防火牆。隻要不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就不可能出現銀行之間大規模拆借。這樣,外國金融投機集團能夠掌控的人民幣數量就極為有限。可是,一旦中國加入WTO,要不了幾年,這道防火牆將不複存在。中國將麵臨極大的金融風險。麵對來自外部的挑戰,後退是沒有出路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加速改革中國的金融體製,增強競爭能力。在大開國門之前,使得我們的金融業脫胎換骨,像國內其他行業一樣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如何改革中國的金融體製?這個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應該盡快列入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