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 為中國人“爭麵子”
關注
作者:董穎
他是商界奇才,18歲起無師自通,相繼在IT業、汽車節能業、環保業、美容業闖出一片天下,30出頭兒坐擁上億資產;他是發明家,個人獨攬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又相繼將發明轉變為產品;他覺得,自己是個追夢者,後半生他將自己的中國夢、民族夢寄托在俏十歲麵膜上,“用一片麵膜征服世界,讓全球人知道最好的麵膜在中國”。
他就是武斌,一個曆經10年時間打造高科技麵膜的北京爺們兒;一個致力於讓女性青春永駐的發明家;一個高舉民族品牌強國夢的實幹家。
談起俏十歲,武斌伸出兩根手指:“隻要兩片,你就能看到皮膚的變化,你一定會成為它的粉絲!”
“我們要站在世界麵膜領域的巔峰,向全世界呐喊,頂級的麵膜,其實在中國!”說這話的“狂人”名叫武斌,30出頭時便資產上億。如今蟄伏十年,這位昔日叱吒商海的發明家、成功商人攜自己的最新發明——“俏十歲”高科技植物活性肽麵膜重出江湖,目標鎖定“世界第一”。
“寫小說拿諾貝爾獎?咱沒那水平;參加奧運會拿金牌?咱體格不行……作為草根愛國分子,我的夢想是用我的發明實現中國品牌的世界夢,讓俏十歲成為國人的驕傲!”敢做這麼大的夢,武斌心裏有底,這份底氣不僅源於其多年的從商經曆,更源於他對“俏十歲”麵膜及其背後的高科技含量的信心——“隻要你用過一次,就能發現它的不同”。
商業夢北京爺兒們練攤起步
如今的武斌回憶起1984年的高考失利,不再有當年的沮喪、灰心,有的是多年曆練後的豁達與釋然。“上大學不是唯一出路,每個人有不同的才華”,說這話,絕沒有“吃不到葡萄”的酸意,而是有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篤定。
站在47歲的時間點回望過去的30年經曆,武斌覺得似乎冥冥之中有注定,曾經的一切機遇、努力、挫折與積累,都是為現在這份值得奮鬥終身的職業做的準備。
那年,高考結束後的武斌感受不到同學們考上大學的喜悅,作為重點中學畢業生,報考北京大學心理係落榜的他甚感孤獨。父親是教授,母親是畫家,在知識分子大院長大的孩子,那個年代裏隻有“上大學”一條光明的出路。高考失利對於這個家庭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為此父親整日鬱鬱寡歡。
同樓有位戴叔叔,是“大資本家的孩子”,那時即將移民美國去繼承遺產。一日戴叔叔遇到武斌父子倆,得知這家人為考大學的事愁眉苦臉,忍不住說:“老武啊,你可大錯特錯了。武斌這孩子的特殊天分其他孩子都比不了,他有特殊的機遇和才能。”戴叔叔的這番話在父親聽來是寬慰,卻大大激發了武斌的熱情——“我要走不同於別人的路”。
在美國勵誌書上了解到“青年年滿十八歲就要自己打拚,不向家裏伸手要錢”,為此武斌下決心從打零工做起。暑假,他經人介紹到派出所當了一名聯防隊員,短短2個月的時間給了武斌與社會打交道、觀察社會的機會。之後,武斌進入中華社會大學電化教育係。
學校不是全日製,大把的空閑時間,讓武斌有了邊上學邊創業的想法。揣著當聯防隊員掙下的60多塊錢,跟爸爸借了一輛二八自行車,武斌從買賣幾條牛仔褲開始了“練攤兒”生涯。
那時,北京城能供個人創業的地方就隻有隆福寺、東華門夜市、西單夜市和開飯館這幾條路;那時,知識分子打心眼裏是瞧不起做買賣的。內心叛逆的武斌不在乎這些,“我做的事兒跟我所生活的大院氛圍完全不同”。
練攤時,武斌顯示出了天賦的營銷才能。從牛仔褲轉到賣羊肉串時,他首創“買10送2”的策略,“當天進貨當天賣完,不庫存,省了冷藏的費用”,多的時候,一天就能賣四五百塊錢。
擺攤的秘密隨著褲兜裏大量的零錢被媽媽發現。媽媽找到武斌深談,告訴他這不叫商業,真正的商業需要學習。確定了人生方向的武斌在1985年3月經媽媽推薦進入四通集團公司。
毫無經驗的武斌被分配看庫房。短短3個月的時間,碩大的庫房像被印在腦子裏似的,什麼型號、廠家、電話,擺在什麼位置,張口就來,伸手就拿。頗具悟性的他很快就摸清了銷售情況,哪些貨來了就賣完,需要多進。武斌把這些發現到的情況告訴了市場部的同事,並迅速得到市場的印證,他也因此常常被市場部的同事請吃飯。半年後,武斌正式調入市場部,很快成功參與了兩次大型展賣會,並建立起包括鄭州大學計算機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內的大客戶群。
有了廠家信息渠道和消費者渠道,武斌心眼兒活了,每月1000多元的高薪和年底8000元的獎金留不住他的心。1986年,武斌正式辭職下海單幹。
買了西裝,混跡中關村,到深圳進貨,武斌的IT生涯平穩順利。一年多的努力,100多萬元的進賬,在當時的“萬元戶”年代,這是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
1988年海南建省,武斌趕著“十萬人才下海南,八方風雨彙瓊州”的潮流南下,卻遭遇水土不服。“那時候整個海南都瘋狂,我也飄著、不紮實,老想掙大錢做大單”。據武斌回憶,那時候海口賓館前的三角地有個很火的餃子館是幾個博士生合夥辦的,足見其時海南人才濟濟。
1989年6月,武斌回京,僅剩下一輛菲亞特126p和一個BP機依稀可見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