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九塗鴉牆”走紅又何妨(1 / 1)

“東九塗鴉牆”走紅又何妨

一見

作者:郭立場

最近,華中科技大學裏的“東九牆”成了熱門話題:兩堵充滿各式塗鴉作品的水泥牆,在學生與保衛處的塗了又抹、抹了又塗之間不斷“變身”。據悉,牆其實非校方所建,至於牆的去留,則尚在協商中。(9月26日《南方都市報》)

實際上,早在9月初,這兩堵牆就成了華中科技大學的百度貼吧的熱門話題。網友“”就曾在吧內發布征集帖,稱自己想去“東九牆”上塗鴉,“小夥伴想寫些神馬,我會好好考慮”。由於同學們的塗鴉作品不斷被保衛處的工作人員“塗白”,還有網友在吧內發帖討論“怎樣塗鴉並不被保安叔叔拿下?”上述微博被《環球時報》轉發後,很快“@華中科技大學校內記者團”就跟帖做了澄清,稱塗白並非一夜間的事。報道還說,這兩堵來曆不明的牆也引起學生的不滿,並證實牆非校方所建,學校正在與土地使用權人積極協商。在“積極協商”尚未見到成效之前,倒不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靈感,放任塗鴉牆的走紅,為學生提供自由創造機會和實踐空間,體現了學生們的關注和關懷。

無獨有偶,高校塗鴉牆列入上海新景點。據了解,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的塗鴉牆,這幾家校園的塗鴉牆,有的頗具規模,麵積達到五六百平方米,有的則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引來不少市民和遊客參觀。不少網友紛紛讚揚這種既有“自我表達”、又是藝術創作的塗鴉作品,認為它們“美化了城市”,堪稱都市“時尚新景”。就事論事,無論是出於何種初衷,“東九牆”這樣的塗鴉牆走紅並不可怕,既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一定程度上繁榮了校園文化,也在倒逼著學校變革管理方式。

追根溯源,塗鴉起源於紐約表達反抗態度的群體,藝術創作背後最根本的是思想情懷的表達。如今,這一起源於美國的街頭藝術,日益成為大學生們日常表達以及紀念的重要方式。筆者以為,“堵”終究不如“疏”,回避問題隻會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而不利於事情的完滿解決。無論是強化管理也好,還是推崇自由也罷,背後是不同理念、不同文化的演繹,沒有必要將塗鴉牆的是非提升到道德層麵進行無界限的拔高或貶低。不過,透過塗鴉牆的去留,倒有助於我們思考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模式。

古希臘時代的大學是進行哲學思辯的場所,中世紀的大學是傳授人文知識和道德真理的聖殿,隻是到了近代,大學的地位和作用才發生重大變化,被推向經濟社會的中心。19世紀中葉,牛津大學興起了關於大學理念的討論。當時任英國基督教聖公會牛津運動領袖的約翰·亨利·紐曼在《大學的理想》一書中論述道:“從最簡單和最原始的形式看,大學是由來自各地的教師和學生組成,探索各種知識的場所。”“如果要用簡單而又通俗的語言來闡明‘大學是什麼’,可以用一句古語來表達,就是‘大學是探索普遍學問的場所’。”至今,牛津大學仍然保持並發揚了這一辦學理念,令其他大學刮目相看。如果說我國現在還沒有世界一流大學,與其說是辦學硬件上的差距,毋寧說是人與軟件的滯後。實現“一流”的目標,前提是大學要成為相對獨立的辦學實體,讓大學的自主性應體現在教育性的效能上,體現在以學生為本上。

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於它是一種客觀物的出現,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最終體現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由是觀之,塗鴉牆的出現,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學校也完全沒必要急著去“塗白”。換言之,與其動輒限製學生的行為,倒不妨尊重學生的選擇,適當加以引導和規範,讓塗鴉牆煥發出本色的光彩來。

責任編輯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