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勸勉類(1)(3 / 3)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襄公七年》)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殷鑒不遠】《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

【獨立不慚於影,獨寢不慚於魂。】(《晏子·春秋·外篇八》)

【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而》)

【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過而不改,是為過矣。】(《論語·衛靈公》)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二章)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二十四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六十六章)

【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禮記·大學》)

【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君子慎其獨】(《禮記·中庸》)

【誌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哀莫大於心死】(《莊子·田子方》)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非梧桐不止,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莊子·秋水》)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戰國策·韓策一》)

【豈惟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離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醜下》)

【舍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下》)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

【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荀子·修身》)

【聰明聖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荀子·宥坐》)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是是非非謂之知】(《荀子·修身》)

【誌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韓非子·喻老》)

【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不可奪其赤。】(《呂氏春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商君列傳》)

【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誌。】([漢]桓寬《鹽鐵論·地廣》)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漢]王符《潛夫論·明暗》)

【得誌有喜,不可不戒。】([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

【受人者畏人】([漢]劉向《說苑·立節》)

【君子不以私害公】([漢]劉向《新序·義勇》)

【君子有三言可貫而佩之:一曰無內疏而外親,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後呼天。】([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引曾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