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學
【自強不息】《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朝乾夕惕】《周易·乾》:“惟朝乾夕惕,忠於厥職。”乾:奮勉不息。惕:警惕。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仲虺之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老子》八十一章)
【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學而不厭】(《論語·述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樂之者。】(《論語·雍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學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中庸》)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禮記·學記》)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禮記·儒行》)
【水之積也無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學而不能行謂之病】(《莊子·讓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諫逐客書》)
【疾學在於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人》)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漢]韓嬰《韓詩外傳》)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漢]劉向)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漢]劉向《說苑·建本》)
【君子之學也,入於耳,藏於心,行之以身。】([漢]劉向《說苑·談叢》)
【人之不學,猶穀未成粟,米未為飯也。】([漢]王充《論衡·量知》)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
【雖天才雋朗,而實須墳誥以廣智。】([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博喻》)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魏書·王肅傳注》)
【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三國誌·魏書·祖瑩傳》)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陶潛《雜詩十二首》)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北齊]顏子推《顏氏家訓·勉學》)
【本朽則末枯,源淺則流促。】([唐]葛洪《抱樸子·外篇·博喻》)
【俗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鵲樓》)
【男兒生身自有役,那得誤我少年時。】([唐]張籍《別離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元稹《離思》五首)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勸學》)
【聖人無常師】([唐]韓愈《師說》)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唐]韓愈《進學解》)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在,師之所存。】([唐]韓愈《師說》)
【強學力行】([唐]韓愈《後十九日複上宰相書》)
【惟陳言之務去】([唐]韓愈《答李翊書》)
【業精於勤,荒於嬉。】([唐]韓愈《進學解》)
【業患不能精】([唐]韓愈《進學解》)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九首》之九)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一寸光明一寸金】([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縷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