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濱(1 / 3)

杜家濱

杜家濱,1994年3月出任美國微軟公司北京代表處總經理,現任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在加入微軟公司之前,杜家濱曾服務於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和美國惠普公司,先後擔任工程師、研究開發經理、項目主持人、銷售經理、副總經理等有關研究開發和業務方麵的工作。

微軟(中國)公司總裁杜家濱日常思慮最多的恐怕不是中國用戶用不用Win95,接受不接受Office97,喜歡不喜歡WindowsNT的問題,而是如何同中國有關方麵進一步增進彼此了解的問題。杜家濱自己也把增進了解看成是他執掌微軟(中國)公司帥印四年來的第一成績。“至少在程度上,我們跟政府有關部門彼此之間加深了解了。我們花時間了解政府希望微軟扮演什麼角色,充分協調了公司的角色,把角色調整了過來。”

1995年11月1日,微軟北京辦事處轉變為獨資公司的事實,充分展示了杜家濱“大使級的外交公關能力”。按照中國政府關於外資成立獨資公司的相關政策,獨資公司的產品必需以外銷為導向,而微軟(中國)公司的產品卻是以中國本地市場作為銷售目標的。而從微軟的角度看,他們又迫切需要在國內成立獨資公司,因為隻有在成為獨資公司以後,他們才可以在國內生產,開發票,直接招人,擴大規模。

剛好這時候,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的官員到美國開會。杜家濱臨時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飛到了美國,邀請這些官員到微軟公司參觀訪問,讓他們了解微軟。

杜家濱自稱在扮演橋梁的角色。“我要告訴微軟總部,中國有哪些機會,總部要在中國再繼續進行哪些投資。另一方麵,我還要協助中國政府部門和相關公司了解微軟有什麼樣的技術,微軟有什麼意願。為此,我們安排郵電部長到微軟訪問,安排微軟公司的負責人到中國拜訪。我們自己也要去拜訪江蘇省政府,拜訪上海市政府,拜訪成都市政府。我們每個月定期發送免費技術資料,舉辦免費技術講座,用以加強和國內公司的技術溝通。”。“增進了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事,要永遠做下去。”

杜家濱勸說美國總部繼續加大在中國投資的難度一點都不比他和中國各方麵加強溝通的難度小。“中國這個市場的確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但他們還是怕怕的,想愛又怕受傷害。我要讓他們下決心,而且要讓他們相信這樣做是對的,即使有損失也不會大,而且可能沒有損失,會有很多回報。”

杜家濱認為微軟繼續加大在中國投資的理由顯而易見。“中國市場經濟還處在初始階段,微軟如果在這個時候打好了所有的基礎,等到這個市場自然成長的時候,我們就會跟著自然成長。但如果我們今天一定要賺很多的錢,本來現在要做的事,沒有做好的話,將來再回過頭來補做,會投資更大,因為那時整個市場的基數變大了。”基於這種觀念,杜家濱每年都要爭取總部對微軟(中國)公司的投資大於微軟(中國)的收入。“現在投資會很幸運,時機太對了。”

當然,杜家濱也不是每次溝通都能夠如願以償。“有一段時間,我和總部有很大的矛盾和隔閡,後來,我發現我和他們彼此之間都要有一定的彈性,我花很多時間和他們吵來吵去,把時間浪費掉了。我要調整自己,我不能怪他們不了解我跟你們講的,我隻能想一些辦法讓他們了解,而且,我應該花一些時間去了解為什麼他們會那樣想,而不像我這麼想。”

後來,杜家濱果真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杜家濱把總部的人請到中國來,帶他們去拜訪其他外企,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不僅僅是隻有杜家濱一個人在向總部提總部不同意的要求和建議,其它外企也和杜家濱一樣有相同的要求和建議。

杜家濱很後悔沒有早一些想到這種做法。因為“在和總部的溝通中免不了要得罪很多人”。而且,杜家濱在中國進行軟件風險投資的設想,兩年前就開始設計了,但一直有很多挫折,一直都沒有被同意。另外,微軟項目管理軟件的本地化,杜家濱也已經向公司爭取了三年。“這個軟件隻要能協助每一個中國人提升1%的生產力,對中國就會有很大的貢獻。”

不管杜家濱在彼此溝通上曾經做過多少努力,做了多少工作,他在國內受到的白眼也一定不會比在總部受到的少,因為國內軟件界很多人堅持認為,是微軟結束了中國軟件業最初的美夢。Word取代了WPS,Pwin95結束DOS中文平台的火爆之後,也取代了中文之星+英文Win95的工作方式。

杜家濱把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歸結為“微軟剛進中國的時候,跟很多人產生了誤解,而且大家又都患有點恐懼微軟症”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