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思考,紙媒或者從紙媒脫胎演化出來的媒體(不管是什麼樣的媒體形態),它最核心的部分是什麼?它最容易迷失的路徑是什麼?或者它是否真的會死去,死亡的方式又是什麼?
有人說,新聞不是服務,一項服務才值得有人付費,新聞(信息)則不會有人付費,所以新聞的內容是不重要的,在平台上搞點其他的副業才是重要的,羊毛出在豬身上。這可能是非常非常主流的觀點,在任何地方,同行都在描述這個觀點。實際上,我們一直是懷疑的,隻承認最大公約數的現實痕跡,很少接受所謂媒體人流傳的定論說法,都是弱勢行業,都沒跳出三界五行之外,誰能管誰真的叫老師呢?
我們始終覺得,傳媒的本質是傳播,以及傳播利益的最大化。傳媒人的本質能力應該是專業的傳播內容的製作,以及專業的傳播策略的供應。專業的傳播內容,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約等於好的新聞報道,但稍微跟傳統新聞模式有那麼一點不一樣的是:它必須明確它的受眾人群,它必須打動它的受眾,讓受眾看了之後,覺得不錯,願意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去分享出去。
什麼叫專業的傳播策略?它包含三個方麵的內容:一個是傳播的形態,一個是傳播/派發的平台,一個是傳播的渠道。打個比方說,將一篇深度報道轉換成漫畫可以不可以(先采訪回來,再轉成漫畫劇本,然後再轉成漫畫視覺)?如果可以,這就是傳播形態的變化。
傳播/派發平台的變化也非常關鍵,比如什麼樣的文章在微信放更合適(因為要考慮如果分享到朋友圈會引發何種感受),比如什麼樣的文章放在微博上更合適,什麼樣的文章轉化一下,做一個巧妙的提問,放在知乎上,或者什麼樣的文章可以做成和公媒體自媒體群互推的交易(大家都彼此讓渡一些資源來交易),這是需要琢磨的。
紙媒,一直被認為其傳播渠道是被互聯網“截”掉的,《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最近推出了一款“世界3”產品,這是一款革命性的物聯網閱讀產品,它用圖像識別和現實增強的方式,用一種超越性的思維來做下一步的傳播渠道,失之東隅,但卻更超前一步。
《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在這三個方麵都做了極其驚險的嚐試,尤其是在傳播渠道,如果親愛的朋友,你們願意的話,請掃描旁邊的二維碼,然後用下載的APP掃掃你的人民幣,你會發現一些讓你感到很驚奇很嗨的現象。
祝你嗨。革命性的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