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1 / 1)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1923~),美藉猶太人,1968年,被任命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多次提出處理國際問題的新見解,使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後擔任尼克鬆政府的國務卿,為打開中國大門,實現中美結交作出了貢獻。基辛格是現代著名外交家和戰略思想家,“國際”級大謀略家。1973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拂袖而去的顧問

在60年代初期世界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形勢下,作出了“新的選擇”,提出了“同蘇談判,打破僵局”的大膽戰略構想,基辛格以極度不安的心情驚呼美國政府,認為現代的時代是一個“革命的時代”,世界已呈現出大變革的趨勢。美國的對外關係已經走到了“轉折點”,為了適應這種形勢,必須作出新的選擇。他認為,有效的“威懾力量”和“手段”仍然是美國的第一選擇,但是,這種“威懾手段”不再是打“有限核戰爭”,而是應當加強美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基辛格認為,四年前有效的“有限戰略”在四年後的今天已不能再取得全麵的威懾作用。因為世界輿論“會逼人放棄一種看來可能使人類瀕臨大禍的戰略”。一旦使用核武器,很可能會引起比軍事力量更嚴重的政治後果。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隻有大力加強常規軍事力量,才能在外交方麵具有內在的威懾力和應變靈活性。同時,基辛格還針對白宮中某些要員的僵硬態度,提出了“同蘇談判,打破僵局”的大膽設想。認為“在局勢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打破僵局”不能隻靠軍事力量和強硬態度,談判也是改變對方的主要手段,因此,美國隻有努力創造同蘇聯的和談條件和機會,才能在世界對峙局麵中把握主動。

無論是50年代的“有限戰略”,還是60年代的“新的選擇”,作為一種外交戰略構想,確實反映了美國在國際關係中所處的基本狀態,許多設想和建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際意義,因而曾得到過白宮兩屆總統肯尼迪和約翰遜的肯定和重視。然而遺憾的是,基辛格並未如願,傳統的觀念和政治格局,不可避免地使基辛格在白宮要員中屢遭冷遇和白眼,因此基辛格不得不在肯尼迪任職期間,辭掉“顧問”,拂袖而去。

★智勇兼備的外交大師

70年代末期基辛格擔任白宮“助理”期間計出連環,屢屢獲勝。1968年12月2日,基辛格如願以償。當選第37屆總統的尼克鬆任命基辛格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萬萬沒有想到,多少年來慘淡經營卻屢遭白眼,最後寄托於洛克菲勒的一切雄圖厚望,卻在洛克菲勒的勁敵尼克鬆身上實現了。他決心出山受任,以其雄韜偉略來輔佐這位開明的總統。他首先提醒總統,70年代與50年代不同之點,就在於世界已由“兩極”向“多極”演化,他建議美國重新調整自己的敵友關係。在對“北大西洋公約”各國夥伴的問題上,要改變以前那種由美國“單獨承擔一切責任”和“統一指揮”的方式,而應當建立一種具有政治創造力的全新秩序,實行劃分打擊目標的“明智聯盟”政策。這樣,在對蘇關係上,基辛格認為,盡管蘇聯是美國的一貫對手,但是時代不同了,通過談判是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規定衝突的“絕對極限”的。基辛格的上述建議,對尼克鬆產生了重大影響。以致於在後來的對華關係和蘇美和談上使他邁出了曆史性的一步。

尼克鬆上台時,困擾最大的問題,莫過於越南戰爭。而在這個問題上,基辛格早有研究,他的回答也十分明確:通過談判,撤回軍隊,結束戰爭。尼克鬆采納了這一建議,終於解決了棘手的越南戰爭問題。

基辛格作為尼克鬆的高級幕僚,不僅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國際戰略策劃者,同時也是一個精明幹練的戰略實踐家。作為顧問、智囊,他審時度勢,深謀遠慮,運籌於白宮之內,施展於千裏之外;作為助手、使者,他忠心不渝,獻身其職,周旋於美國朝野,活躍在世界各地。美蘇和談,他縱橫捭闔;中美邦交,他牽線搭橋;巴黎談判,他以強製勝;中東危機,他以柔克剛……在當代國際的大舞台上,為美國和尼克鬆政府演出了一幕幕具有時代意義的活劇,其中最能反映基辛格深謀遠慮、智勇兼備獨特風格的,莫過於中美秘訪的“波羅行動”和越南停戰的“巴黎談判”了。

基辛格作為美國政府的代言人,他的所作所為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的反映,是美國實用主義在新魂下的特殊表現。他為美國政府出謀劃策,目的在於幫助美國政府擺脫內外困境,鞏固世界霸權。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資產階級腐朽沒落的成分。但是作為一個外交戰略家和超級謀略家,他在遵守國際準則,謀求世界和平方麵,確實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他那高超的戰略藝術和戰略風格,超人的謀略思想和謀略活動,在當代的外交史上也是值得稱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