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
——李嘉誠
李嘉誠在數十年商海沉浮中,始終堅持一條人生準則: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說,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能夠在世上幫助他人,對他人有貢獻,是內心的財富。金錢的財富,可能變化很快,隻有人家已經得益的真財富,才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
2005年初,當他在接受香港《亞洲周刊》雜誌采訪的時候,他說心中還有“第三個兒子”。眾所周知,李嘉誠有兩個兒子,長子李澤钜是長江集團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次子李澤楷是電訊盈科主席。那麼他所說的“第三個兒子”是誰呢?就是他在1980年創辦的“李嘉誠基金會”。他對基金會如此傾注感情、悉心培養、不斷投入,就是想讓這個“兒子”不斷成長壯大,造福他人。他說,我就算把財產留給兩個兒子,他們也隻是多了一點兒。我著力培育‘第三個兒子’,是想讓更多的人得到多一點。李嘉誠告誡所有人,李家的家族成員或基金會的任何其他成員不能從基金會中獲取任何利益。
扶貧、醫療和教育,始終是李嘉誠最為關心的公益領域。他以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回饋社會,用長期的資助和資源投入改變現今社會對貧窮的冷漠感,喚起全社會的關心潮流。他認為就醫能夠令社會進步,醫療是一種關懷。他曾為跨代的貧窮現象感到難過,認為解決這一問題,要從教育方麵著手,他希望“我們每一個不同的人,都要思考自己不同的助己助人的辦法。”
李嘉誠的“第三個兒子”誕生以來,已捐出及承諾捐出的款項超過數十億港元,並在全球搭建起了公益事業的平台。基金會推行了一係列的醫療扶貧計劃,包括為殘疾人裝配義肢、掃盲複明行動和為兔唇孩子免費做手術,同時還在全國對貧苦無助的晚期癌症患者施行“寧養醫療服務計劃”。2005年,他把投資多年的一千七百多萬股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普通股份出售,將此筆約78億港元(折合約10億美元)的收益悉數撥給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及新成立的李嘉誠(加拿大)基金會。
李嘉誠的事業有兩個,一個是“賺錢”的生意,另一個就是“不斷花錢”的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