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可以獨霸一個行業的。

——李嘉誠

以誠為本,才能做大生意。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為香港商界傳作佳話。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年初的每磅塑膠原料是6角5仙(分)港幣,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港元。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李嘉誠其時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因此,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但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掛帥救業。在他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直接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進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子煙消雲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危難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李嘉誠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雲天。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他更多的生意和財富。

“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有能力時,你可以少一個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即使你真扼殺了對方,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崛起。一個人不可以獨霸一個行業的。一個人是賺不完所有的錢的。”

我們應該從李嘉誠的話中汲取精義。救人於危難倒懸:不但贏得了人緣、信譽及聲望,你的形象實際上為你日後創大業賺大錢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