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用流血犧牲促進辛亥革命的巾幗英雄秋瑾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紀念和學習的女英雄。
秋瑾於公元1875年11月8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原名秋閨瑾,字璿卿,小名玉姑,後又自稱“鑒湖女俠”。祖父、父親都是清朝官吏。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日。由於清朝的腐敗、賣國,億萬中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的苦痛深淵,民不聊生,國家日漸衰敗。秋瑾幼小的心靈早就播下了反抗的種子。
公元1890年8月,秋瑾隨告老還鄉的祖父從福建回到浙江紹興。那時,秋瑾15歲。還在福建的時候,秋瑾就聽母親說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術,回到紹興以後,她向舅舅和表兄學習刀劍棍棒。回到家裏,秋瑾每天聞雞習武,揮刀舞劍,騎馬馳騁於山野之間。
後來,秋瑾嫁給了湖南湘潭的王廷鈞。1903年,她隨夫移居北京。目睹了八國聯軍劫後的慘相,更激起了她對清政府及其外國侵略者的痛恨。秋瑾從女友那裏了解了許多日本的情況,她決定去日本留學,探索人生之路,尋求報國之策。她認定,隻有出國留學,才能突破牢籠,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負,才能拯救祖國。
不久,秋瑾終於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籬,由苦索苦爭,奔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
1904年2月,秋瑾自費赴日留學。在東京,秋瑾親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繁榮的資本主義景象,心中燃起對祖國無限的希望。她首先投入了中國留學生會館設立的日語講習所補習日語,第二年到青山實踐女校清國女子師範學習,並開始了愛國反清的革命活動。在結識了孫中山、陶成章等誌士仁人後,她積極與他們共商革命大計。她還創辦了《白話報》,宣傳革命。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結束了兩年的留學生活回到了苦難的祖國。回到紹興以後,在徐錫麟、陶成章介紹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體育,1906年3月又到吳興縣南潯鎮潯溪女校教日文、衛生等課。為了更好地宣傳反清愛國的革命思想,喚起民眾,特別是婦女的覺醒,她到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報》。
1907年初,秋瑾接替徐錫麟主持紹興大通學堂的工作,同時與徐錫麟策劃皖浙起義,同舉義旗。由於情勢緊急,徐錫麟於7月6日在安慶提前起事,不幸失敗被殺,並波及紹興。有人勸秋瑾暫避他地,並為她聯係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絕了。13日,大通學堂被清兵層層包圍,秋瑾挺身迎敵,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捕。
秋瑾被捕以後,寫下的最後一句話是:“秋雨秋風愁煞人。”在受訊時,她隻陳述了自己的主張,對革命的活動一字未說。最後她說“革命的事不必多問,要殺要剮隨便吧!”7月15日,秋瑾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