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故事
作者:
100億元。中國電影2010年的票房收入,比上年增長60%。這算多,還是算少呢?
一部中國電影,當它的回報預期高達160%——雖然這可能隻是中國才有的例外,但它所昭示的產業前景,當然足以吸引非常多的資本擁有者。中國電影產業目前的資本格局,簡單說來是:錢多。將資本單純地符號化,將是不智之想象。資本背後的資源,在這一“資本擁擠”時刻,變得重要。中國電影行業的行話說:那些“瞎錢”——沒有任何資源背景的資本,並不是目前電影製作者所在意或選擇的資金。很簡單,資本過剩,炒作電影比炒房要複雜許多。那些有資源的資本,比如有媒體集團或者院線……他們選擇什麼樣的電影投入呢?當然是那些有票房號召力的電影及其製造者們。這是資本理性,也是最直接的邏輯,但在中國的背景之下,這種理性的選擇,會是一個理性與良性的未來結果嗎?
資本瘋狂之下,真實的問題是:中國電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
2010年中國生產了460多部電影,隻有約1/4進入大銀幕,即使進入大銀幕的——以年末12月份為例,兩部電影《讓子彈飛》與《非誠勿擾2》,按華誼兄弟發行部門提供的數據:它們竟占到88%的銀幕數據。這當然是標準的銀幕數量壟斷。這種壟斷現實,回應到資本投放,結果很自然,資本與大片互為追逐。所以,資本的大量進入電影業,錢的數量多了,但錢的投資機會卻有限。一年能有幾部大片?而且,5年前1億元的票房就叫大片,2010年已經漲到3億元——投入成本亦大大提升。
內地加上香港、台灣,我們有多少能夠製造出高回報率電影的導演呢?電影投資人放寬標準來計算,也不超過30位。所謂中國電影人才,至少目前不可能與資本激增的數量相平衡。在這種不平衡下,資本的理性當然是追逐最顯赫有票房保證的電影人。
理性之下,什麼結果?資本在上遊推高了能夠提供高票房的電影成本,在下遊同樣占據了銀幕數量——兩部電影就能夠控製接近90%銀幕數,雖然“理性”,卻也是奇觀。那麼,這樣的壟斷能夠帶來真實觀影人數相應的提升嗎?中國人均4年才看一部電影,是對中國電影未來良好預期最有力量的數據——這個市場足夠大。但回到細部,2010年,中國的票房增長60%,而全年的觀影人數,從2009年的2.1億人,預期隻增長到2.5億,與票房的增長相差3倍。這一數據,對粗疏的“人均4年看一部電影”美好想象,是一個重大刺激。而且,從2007年觀影人數增長達35.9%開始,增速逐年下降,2010年預期隻有19.0%。
或者將觀影人數的增長與電影票房增長不匹配,解釋為中國銀幕數量有限,這當然是一種思路。目前中國全部加起來有接近5000塊銀幕,不及美國1/10,目前中國以每天1.4塊的銀幕數在增加。即使按此速度,趕上美國也需要50年。而且,更麻煩之處在於,影院的地租成本占比,尤其是一線城市將接近17%~20%。提高觀影人數,其解決之道不完全在銀幕數量;即使在此,短時間提升亦難。
所有的努力與追逐都是可預期的高回報率電影,而且以壟斷的方式將其固化後,多樣性如何生成?選擇有限的中國觀眾,有限的選擇與不選擇,僅一線之隔。如此格局,未來豈可期?所以,資本瘋狂之下,中國電影結出什麼樣的果實,當然值得思考。資本的理性,在每一單具體項目上的收益,放諸未來產業發展的格局評論,多數性的抑製,值得投資、有回報可能的30位中國導演,未來又如何能夠增加?
資本正在改變中國電影的格局,這無可置疑。隻是這種上遊往下遊延伸,下遊往上遊發展的基本態勢,將不可避免地形成壟斷,而且深刻地將這種壟斷固化。這個時候,我們回望一下美國反托拉斯法對好萊塢的肢解,也有意思。1948年,美國反壟斷法要求製片方不可兼營院線發行和影院業務……上下遊必須各歸其位。贏家通吃,對一個產業而言,永遠隻是一時之快,因而未來不可期。
100億元的票房,在中國,不是難事;難的是未來,你的票房,你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