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進展與前瞻(1 / 3)

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進展與前瞻

熱點問題

作者:於國才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使用,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貿易計價結算貨幣、國際投資貨幣及國際儲備貨幣的過程。繼2010年“人民幣國際化元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明顯的提速期,人民幣金融市場發展迅速,國際投資甚至國際儲備貨幣功能逐漸顯現。今年3月舉行的金磚五國峰會上,中巴貨幣互換、金磚五國外彙儲備庫以及“金磚”銀行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的突破。本文將總結梳理近幾年人民幣國際化在貿易結算、投資儲備功能方麵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脈絡。

一、人民幣國際化元年:周邊貿易結算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一直麵臨路徑選擇問題:人民幣是直接成為類似美元和歐元的國際貨幣,還是先成為地區性的關鍵貨幣?2010年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契機,這一年也因此被稱為“人民幣國際化元年”。

首先,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既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實基礎,也使得人民幣在世界範圍自由流通迫在眉睫。

其次,國際金融危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契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美元、歐元等貨幣的脆弱性,彙率的波動不僅影響著全球貿易與投資,也反映出當前國際貨幣體係的內在缺陷和係統性風險。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意識到美元“一幣獨大”的國際貨幣體係的弊端以及改革國際貨幣體係的重要性。2010年G20多倫多峰會閉幕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表示支持提高中國在IMF的發言權,認為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比重如此之高,人民幣應承擔國際責任。中國以此為契機,發起“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美國放寬貨幣政策客觀上促進了這一戰略。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實施了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內的各種救市政策,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增加,美元麵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進一步擴大了美國國債持有風險。美元流動性泛濫與美元依賴症迫使諸多國家和地區尋求新的貨幣以擺脫過度依賴美元的困境,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的規模和範圍隨之不斷擴大。

最後,2010年1月1日開始生效的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是人民幣周邊化最強大的後盾。對東南亞的貿易夥伴來說,使用人民幣比美元更方便。因為人民幣緊盯美元,所以安全性亦有所保障。2010年以來,二戰後一直屬於美元勢力範圍的東南亞逐漸變為人民幣的天下。此外,在西亞等其它周邊地區,人民幣也逐漸成為重要的貿易結算貨幣。

據金磚五國峰會最新消息,3月26日,中國與巴西簽署了1,9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中巴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家或地區已達20個,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和貿易結算功能再次得到加強。

二、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的突破

(一)“人民幣離岸中心”

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興起同樣緣起於2008年金融危機。目前而言,在全球137個人民幣支付的國家和地區(不包括內地),香港地區是發展最成熟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其人民幣存款、資金池規模在境外人民幣離岸市場遙遙領先,尤其在兩岸人民幣雙向流動方麵更是其他地區難以匹敵的。香港人民幣存款市場的飛速發展,與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緊密相連。截至2012年12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餘額已經飆升至6030億元,與2009年底相比增長了8.6倍。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3月27日公布的最新“人民幣追蹤”報告,中國台灣在過去六個月的人民幣支付額增加120%,超越美國及澳大利亞,一躍成為全球第五大人民幣離岸中心。中國台灣盡管支付總額不及中國香港、英國倫敦、新加坡和法國,但其與內地以及香港間的支付額交易有接近44%是通過人民幣來進行的,作為中國內地主要的進口來源地之一,這個規模頗為可觀。

從實踐角度看,人民幣離岸市場建立以後,境外投資者有了合法、便利的渠道持有人民幣計價資產。例如,作為全球最成熟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地區的人民幣存款、人民幣計價債券等各項人民幣產品迅速增長,這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