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峰集團的財務故事(1 / 2)

曆峰集團的財務故事

品牌的財務故事(13)

作者:談多嬌 張權為

一、曆峰的品牌故事

曆峰集團(Richemont)又名裏希蒙,是世界鍾表三大集團(曆峰、斯沃琪和LVMH)之首,也是全球品牌價值排名第二的奢侈品公司,同時還是勞倫斯獎的主辦方之一(與戴姆勒·克萊斯勒聯合創辦)。

曆峰集團是約翰·魯伯特(John Rupert)家族旗下的產業。魯伯特家族為南非第二富,僅次於奧本海默家族(Oppenheimers,南非礦業巨頭)。1945年,約翰·魯伯特的父親安頓·魯伯特(Anton Rupert)靠葡萄酒和白酒起家,不久擴展到了煙草業,並很快控製了南非煙草業90%的市場份額,還在海外參股了英國煙草企業樂福門公司和英美煙草公司。1988年,魯伯特家族為了將家族的海外資產與南非的資產分開成立了曆峰集團,主要經營奢侈品。此後,曆峰集團先後通過一係列並購活動,如:買下號稱“珠寶商之王”的卡地亞(Cartier),參股樂福門的子公司登喜路(Dunhill)和萬寶龍(Montblanc),從競爭對手LVMH集團手裏奪走積家(Jaeger-LeCoultre)、朗格(Lange&Sohne)和萬國(IWC)三個品牌等,最終成為了一家擁有數十個奢侈品牌的巨型企業。目前集團業務涉及珠寶、手表、附件及時裝四個商業領域,在奢侈品王國裏光芒四射。耀眼的奢侈品牌為曆峰集團帶來了不菲的收入,用魯伯特的話來說:“公司就像站在電梯裏,你就算站著不動,它也會一直上升。”

世界第二奢侈品巨頭的奢華航母,曆峰集團擁有眾多世界頂級品牌:讓女人醉心的珠寶,讓男人鍾情的腕表,從卡地亞到積家,從江詩丹頓到萬國,從萬寶龍到登喜路……這一切讓曆峰集團賺足了全球時尚界的眼球。本文分析曆峰集團光芒背後鮮為人知的財務故事。曆峰集團是瑞士證券交易所的掛牌公司,其財務年度為每年的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

二、曆峰集團的財務報表分析

(一)“奢侈品+現金流”

從資產負債表上看,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曆峰集團賬麵資產高達156億歐元,在奢侈品公司中名列第三。從2010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曆峰集團的總資產規模一直在穩定的增加趨勢中,三年內增長了50%。曆峰集團在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十分精準地對品牌進行了“舍與得”。對於表現低迷的蘭姿、蔻依、阿爾弗雷德·登喜路等品牌,曆峰集團將其視為“壞投資”而放棄信心,將來此類品牌可能走向被拋棄的結局(注:2013年底的最新消息是曆峰集團為對抗LVMH決定保留蘭姿品牌)。集團聚焦重點發展的業務為珠寶、手表和時尚業(如高級成衣、手袋及配飾品牌)。

雖然曆峰集團的銷售規模低於LVMH集團,但其盈利能力卻是全世界奢侈品公司中最強的。從利潤表上看,曆峰集團2012財年的收入為90億歐元,淨利潤為15.4億歐元;2013財年(2012年4月1至2013年3月31日)的收入突破了100億歐元,淨利潤超過20億歐元。集團旗下不同品牌的創利能力各不相同,其中51%的集團業績由卡地亞(Cartier)、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品牌所在的珠寶部門貢獻,27%由手表部門貢獻。

從現金流量表上看,曆峰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近三個財年分別為12、16和24億歐元,2013年9月30日半年報高達33億歐元,加上短期投資後更是高達60億歐元。奢侈品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動輒幾十億美元的並購資金需求對奢侈品集團是極大的現金流考驗,所以奢侈品行業的大部分收購資金來源於自身的積累。曆峰集團坐擁充沛的自由現金流,用“奢侈品+現金流業務”的雙重業務模式架構,以現金流業務支撐集團收購所需的龐大資金需求。充足的自由現金流使得曆峰無需依賴資本市場、債券市場或銀行貸款融資進行收購,這也使得曆峰集團經曆了多次收購仍然能保持較低的負債率。

(二)“低負債+高流動比率”

2011—2013財年曆峰集團的流動比率分別為2.5、3.15和3.05,速動比率分別為1.6、1.8和1.8,資產負債率分別為28%、27%和29%,可見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償債能力,曆峰集團都是十分謹慎和保守的。從行業來看,奢侈品公司最核心的資產是品牌等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難以量化成貸款的擔保物,因此奢侈品行業在動輒幾十億美元的並購活動中很難依賴銀行貸款。從上文分析可知,充足的自由現金流使得曆峰無需依賴資本市場、債券市場或銀行貸款融資就可以順利進行並購,同時還能維持較低的資產負債率。當然,負債率低也會使集團財務彈性不大,這也是曆峰與LVMH在經營手法上的一個較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