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包容是中華民族的民魂(1 / 1)

北京、清華大近百年來為何造就出如此多支撐中國命運的頂級人才,我們一步步向前追問,最後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都離不開北大、清華的心,都離不開各自的校魂——包容。

北大的“兼收並蓄”最直接地展示了北大文化的包容性。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其中“厚德城物”更是表明了包容的博大胸襟。

為什麼北京大、清華都會選擇“包容”這兩個字作為學校的靈魂呢?

因為,中國文化,5000年的中華文明之所以形成,都是因為這“包容”二字造成。換句話說,中華文明實質上就是包容的文明。離開包容就不可能有中華文明。所以說,不隻是北大、清華以包容為魂,其實,整個中華民族的靈魂都是“包容”二字造成。

一個國家失去包容,則必將亡國;一個民族失去包容,則必將被外一族同化;一個企業若失去包容,則必將壽命有限;一個人若失去包容,則必將無朋無友,孤苦一生!

無論是個人,還是一所大學,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若失去了包容之魂,那麼,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一流大學、富強的民族和強大的國家。

從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看儒家文化滲透到每個人的血脈之中,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就是“包容”。如今市麵上有許多關於傳統文化的闡釋,如《中庸之道》、《忍經》、《糊塗學》、《菜根潭》等等,都是在從不同角度解釋“包容”之道。如果沒有吃透“包容”之道,那就還算不得真正理解了中國文化。凡是在中國能成就一番偉業的人,第一品質一定是包容心。

許多人,誤以為包容隻是一種心態,其實,這隻是對包容的膚淺認識。其實,任何完美的文化,完善的文化,成就的文化,都不隻是一個觀念,它一定形成了一整套在於個人和團隊及國家實現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了更為具體的思維方式、語言方式、行為方式及做人成事的方式,它是中國人的人生運作模式。

今天,我們又將麵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的衝擊,我們中華民族是否能在這一次機遇中變得更加強大呢?變得更加強大又要拿什麼來做保障呢?當然,還得憑“包容”之道。

包容的文化簡單地說可分為兩大塊:一塊是以東方文明的做人文化,一塊是關於西方的做事文化。東方文化重做人,西方文化重做事。正是因為做人和做事才能成就真正的完整的人生。所以,今天,中國人要想成功卓越,那就看誰能真正將“包容”二字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