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請求(二)(1 / 2)

為什麼全球大部分地區的人,都不喜歡猶太人呢?對此我曾在網上看到很多主流的一些說法,內容自然脫不開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等因素。

不過其中有一則說法卻很有意思,這裏寫出來大家不妨看看。

文中說:聽慣了歐洲人反猶、***反猶,人們批評希特勒屠殺,但很少有人說針對他反猶的基本立場,於是我開始思考猶太人是否自己有問題,後來慢慢懂了:如果說中國人是權力的奴隸那麼猶太人就是金錢與利益的奴隸;如果說入鄉隨俗是美德,入籍歐洲要愛歐洲,入美國要愛美國(華人反而明白),那麼猶太人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永遠想著自己;如果說感恩、仇恨、內疚、反思是四位一體的,那麼猶太人就是隻知道仇恨,不懂感恩、內疚與反思的思想殘疾!

以上的說法或許有些偏激,但卻將大部分猶太人的性格特點寫出來了。

不信?我就以與中國有關的事舉例給你看。

二戰時期,中國駐維也納領事何鳳山冒著危險,給數千猶太難民發放簽證,使他們逃離納粹占領區。後來中國還先後接納了5萬多猶太難民。

這一事件,過了幾十年,從沒聽人說起過。

哦,對了,猶太人在二戰後不但建立了國家,並且還成立了一個名叫“茲瓦特迪克”的基金會,專門對二戰期間所有冒險救助過猶太人的外國人,頒發“國際義人”獎,並且把他的名字刻在碑上紀念。

不過,截止到2000年,以色列共向世界各國10000多人頒授“義人”獎,其中竟隻有一名中國人,是當年旅居烏克蘭救助猶太兒童的潘均順。2001年,中國學者發現: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給數千猶太難民發放簽證,使他們逃離納粹占領區的事實。於是向“茲瓦特迪克”基金會舉薦。

但基金會認為何鳳山是外交官有豁免權,不是“冒險”救人,不該得獎。而同樣是用簽發簽證的方式幫助1100多猶太人淘到上海的日本駐立陶宛領事杉原千畝,卻被猶太人譽為“日本辛德勒”。

直到中方人員又搜集了更多資料交到基金會,證明何鳳山當時救人是冒了風險的,基金會核查後,才授予何鳳山“國際義人”稱號。

根據這些核實過的資料,有猶太學者認為何鳳山很可能是二戰時解救猶太人最多的國際義人。奇怪的是,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被何鳳山救過的猶太人主動向“茲瓦特迪克”基金會反映他救人的事跡,所有資料都是中方學者搜集整理的,若沒有中方學者,這段曆史恐怕永遠也不會見天日了。

所以問題來了,猶太人就真的這麼善忘?到底是報恩,還是忘恩?亦或者遺忘所受恩典也是他們的民族特點之一?

還有一事,當時雖然沒有做成,但也足以看出猶太人背信棄義的性格。

二戰時期,由於猶太人被迫害,所以滿世界跑路,有不少人跑來中國避難,據不完全統計,估計有超過5萬人在中國居留生活。雖然當時他們生活的地方大部分都屬於日占領區,但聚集地的中國民眾,對他們也算友好。另外就是,何鳳山在數天內發放數千張簽證,這些簽證目的地全都是上海,雖然上海當時已經被日軍占領,可是對於那些處在納粹占領區的猶太人來說,有一張簽證,他們便可以向納粹證明有目的地可去,可以出國去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