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找右手,它們總也握不上”。有人用這句話來形象比喻年輕人就業難。當他們手裏抱著一摞摞的求職書,心裏懷揣著堅持了四年甚至更久的夢想時,卻屢屢碰壁,他們究竟該如何抉擇呢?
就業,永遠的傷痛
“左手找右手,它們總也握不上”。有人用這句話來形象比喻年輕人就業難。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總是抱怨招人難,但同時,年輕人找工作難又成為不爭的事實。”一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搖著頭歎息。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想到社會上大展宏圖,他們手裏抱著一摞摞的求職書,心裏懷揣著堅持了四年甚至更久的夢想。
但是,當他們拿著精心設計的求職簡曆出現在各大招聘會的時候,深刻感受到的卻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在那裏,迎接他們的是一個又一個挫折:“我們不能接受”,“你把資料先放在這裏,是否錄用我們再考慮考慮”。
接連的失敗使他們感受到了前途的渺茫,漸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進而不得不重新設計自己的求職簡曆,甚至改變自己的職業目標。
一份畢業生的畢業人數及就業情況的調查顯示:2001年,畢業人數114萬;2002年,畢業人數145萬;2003年,畢業人數212萬;2004年,畢業人數280萬;2005年,畢業人數338萬;2006年,畢業人數413萬……與不斷攀升的畢業人數相對應的是持續下滑的就業率,2001年6月畢業生一次就業率本科生就超過80%,2002年底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0%,2003年就業率降為75%、2004年就業率降為73%、2005年就業率降為72.6%。
一增一減,可以看出目前年輕人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更嚴重的問題是,一些年輕人多次求職受挫後,引發了焦慮、自卑、失落和懷疑等消極情緒。
調查問卷顯示,在求職受挫後,有8.8%的年輕人生活態度開始消極,有16.9%的年輕人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還有5.1%的人懷疑政府的能力。
其中,有很多年輕人家庭條件非常貧困,傾家蕩產舉債讀大學,可是他們一畢業就麵臨著失業,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落差。
下麵的幾個案例就形象地說明了年輕人就業難的現狀。
李磊是某大學金融專業畢業生,但是他本人對於該專業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的理想就是將來可以在銀行工作。但是因為他的性格比較內向,再加上他大學時有一門課程是補考,因此他麵試了五家銀行,結果全部遭到了拒絕。而且,第一家銀行的麵試官還曾經諷刺過他。
五次麵試失敗後,他便躲在家裏不再出門見人,整天泡在網絡遊戲裏,足足有半年沒有找過工作。在那段時間裏,他即使遇見人也不說話,出現了抑鬱的傾向。
張濤研究生畢業,曾任山東某報總編助理,後來在某門戶網站當負責人。然而,雄心壯誌的他想在大城市工作,結果卻處處碰壁。應聘單位總是委婉地告訴張濤,你非常優秀,應該找到更好的單位。
“我們班總共有34人,到目前為止,找到工作的還不足一半。女生找到工作的更少,大概隻有1/5左右吧。”一位應屆碩士畢業生李靜告訴記者:“我放棄了所學專業,去了一所高校做行政工作。我甚至都不敢提月薪的要求。”
江林是一位應屆畢業生,他的性格比較浮躁,希望能夠在大城市工作,不願從基層做起,但是因為他沒有足夠的經驗,而且在大學期間他也沒有很好得鍛煉自己各方麵的能力。所以,盡管他不停地奔波於各大招聘會,仍然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
女大學畢業生劉敏江直言:“在一次招聘會上,我給一家體育用品公司投簡曆,但那家公司的招聘人員直接對我說,我們公司的女員工太多了,你還是省份簡曆吧!”這種性別歧視的現象在現在的求職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林曉峰在家排行老二,考了兩次才終於從山溝飛到京城,父母對他一直寄予很高的希望。父母在來信中多次寫到:上大學是第一步,工作上出人頭地更重要。其實,林曉峰的個人條件一般,但是父母對他的要求很高。在畢業後,林曉峰既不想讓父母失望,又找不到一份令人稱道的工作,就這樣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林曉峰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所以,現在就業問題成為了被年輕人認為是一件頭疼的問題,甚至成為一些年輕人永遠的傷痛。
畢業等於失業的無奈
從小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多數年輕人都把考入大學作為個人奮鬥的第一步,進入大學深造是所有人的夢想。那些考入名牌大學的年輕人,被人們視為“天之驕子”。
將來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是每個年輕人的理想和追求。
可是,縱觀現在各地的招聘會,無論是大型的還是小型的,都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千軍萬馬競走獨木橋”是現代年輕人求職的真實寫照。
中國南方人才市場發布了一份求職分析,說應屆畢業生整體供過於求,日常招聘會上企業提供的應屆畢業生崗位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