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中人稱的作用題型
考試研究
作者:張寧鴿
摘 要: 人稱的作用題型是針對文章中運用的人稱或人稱的變化設置的。解答這類題目的基本思路是結合考題內容對人稱的作用進行分析。除了掌握各種人稱的作用外,還要結合文本內容和主旨具體分析作答。對於這類規律化、程式化的試題,引導學生研究解題的基本思路,探究歸納答題模式,能提高解題效率。
關鍵詞: 文學類文本 人稱作用 答題模式
人稱的作用是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考點“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中的一個方麵。有關題目在高考中常出現,考查頻率較高,不能忽視。
2000年《長城》第2題: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②第6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2005湖北卷《土地》第3題:試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回答下麵的問題。(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種敘述人稱?其作用是什麼?
2006年遼寧卷《楊柳》第20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
2008年浙江卷《烏米》第21題:魯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運的見證,其重要性與本篇中的“我”相似。請賞析《烏米》中“我”的形象與作用。
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1卷《燈火》第16題,文章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6分)
2011湖南卷《想飛》第17題:談談文中畫波浪線句子運用第二人稱的好處。
2011年浙江卷《第九車廂》第13題:故事的主體部分采用了第幾人稱敘述,有什麼效果?
人稱的作用題是針對文章中運用的人稱或人稱的變化設置的。行文時到底是用第一人稱還是用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敘述,應該從用哪一種人稱敘述處理材料、表現主題最有利的角度考慮。解答這類題目的基本思路是結合考題內容對人稱的作用進行分析。人稱的運用或變化體現作者的情感和構思技巧,影響讀者的情感,因此注意從作者和讀者的情感等方麵解答。
要解答好這類題型,首先了解各種人稱的特點和作用。第一人稱是作者以“我”或“我們”的身份,敘述所曆、所聞、所見,把人物經曆、事件經過告訴讀者的表達方式。“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線索作用;或有襯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種心理作用;或形成對照,有揭示主題作用。運用第一人稱便於直接抒情,自由表達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示人的心理世界,敘述親切自然,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以“你”或“你們”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時是作品中的某個人物形象,有時是讀者)”的敘述與傾談。這種人稱的運用抒情自由靈活,便於作者抒發感情;以傾吐式敘事、呼告式抒情的方式拉近與讀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離,便於作者與之直接對話和溝通交流,增強文章的抒情性、親切感和真切感;在所寫對象為物時,達到擬人化的修辭效果。一般書信、詩歌和讚頌、悼念文章常使用。第三人稱是以第三人稱“他”或“他們”的口吻敘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以旁觀者的身份用敘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客觀地把人物經曆、事件經過告訴讀者的表達方式。這種敘述采用全方位的視角表達文章內容,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更廣闊的生活、更複雜的事情和更豐富的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