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想使自己在“萬軍叢中”一眼就被人認出來,那麼,你首先要做到讓自己足夠優秀,足夠醒目。成功的途徑不是時刻想著要戰勝別人,隻要你不斷地超越自我,總有一天,你會成為行業的領跑者。
1.努力讓自己成為沙粒中的珍珠
現在社會,每天都有人自感懷才不遇而選擇跳槽、換工作,也有一些人因為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抱怨不已。其實,如果一個人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還不夠優秀。
有一個自以為是全才的年輕人,畢業後屢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對社會感覺到非常失望,他認為是還沒有碰到伯樂來賞識他這匹“千裏馬”。
痛苦絕望之下,有一天,他來到大海邊,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
此時正好有個老人從附近走過,看見了他,並且救了他。老人問他為什麼要走絕路,他說自己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承認,沒人欣賞並且重用他……
老人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年輕人看了看,然後就隨便地扔在了地上,對年輕人說:“請你把剛才我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撿起來。”
“這根本不可能!”年輕人說。
老人沒有說話,從自己的口袋裏掏出了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也是隨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後對年輕人說:“你能不能把這顆珍珠撿起來呢?”
“這當然可以!”
“那你就應該明白是為什麼了吧?你應該知道,你現在還不是一顆珍珠,所以你就不能苛求別人立即承認你。如果要別人承認你,那你就必須想辦法使自己變成一顆珍珠才行。”年輕人低頭不語。
有的時候,你必須知道自己隻是普通的沙粒,而不是價值連城的珍珠。你要卓爾不群,那就要有鶴立雞群的資本才行。所以忍受不了打擊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視和平淡,就難達到輝煌。
在我們周圍總聽見抱怨的聲音。誰誰幾年不見,人家都當經理了,想當年學習成績還不如我。眼瞅著昔日的同窗或同事,要麼平步青雲,要麼財運亨通,唯獨自己止步不前,依舊過著按部就班的日子。心裏難免失衡,但仍然隻是發發牢騷,繼續這種按部就班的日子。
殊不知,人家獲得成功的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也許你在聽音樂、逛街的時候,人家正努力鑽研業務,鍥而不舍地學習著。也許你正輾轉於觥籌交錯間,而人家正在不遺餘力地為夢想而奮鬥著。成功的背後,是為理想而奮鬥的執著,是為夢想而鑽研的精神。一句歌詞寫得好: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鍾,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學習掌握知識要像勘探石油的鑽頭一樣,永不停歇地鑽探,多采知識也能多采油。”這是知識型技能工人代旭升說的一句話。作為一名普通工人,代旭升抓緊點滴時間去學習,上下班的班車上,他眯著眼睛背名詞,辦公桌、床頭等觸手可及的地方堆滿了專業書籍,一有時間就拿來讀。正是抱著學習是為了把工作做好的目的,他運用所學知識,把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逐項攻關,發明了多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為企業創造了利潤,為國家作出了貢獻。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提升自我。要想成功,先要修煉自己,打磨自己。代旭升就是最好的例子。好比一顆沙粒,沒有經過在蚌殼裏天長地久的磨礪,是不會變成一顆珍珠的。
如今,各企業都在創建學習型組織,提倡員工之間開展“比學趕幫超”,這就需要我們以更積極的心態去學習,努力提升業務素質。真正的人才是不會被埋沒的。當然,你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顆珍珠。
這個世界根本不缺少伯樂,伯樂到處都是,隻是自己還不是一匹千裏馬而已。隻有當自己通過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幹出非常出色的工作成績的時候,自己這顆沙粒才能慢慢變成一顆珍珠,在無數平庸的沙粒中顯出自己,也才能被人一眼認出來,才會被伯樂所賞識。
在現實工作生活中,年輕人很難剛開始參加工作就得到重用,但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不順心而自暴自棄,不要四處發牢騷,不要以為自己是懷才不遇。當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不如回家認真地看看自己,好好地想想自己是不是千裏馬,想清楚了,心裏就會平靜多了。
無論你目前從事哪一項工作,一定要使自己多掌握一些必要的工作技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把自己訓練成一個適合你期望職位的人,而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讓自己勝任這個職位。
在自覺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時,你應當明白,自己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得金錢上的報酬,而是為了使自己更長久地發展。更重要的是,多掌握一些必要的工作技能,然後才能在自己所選擇從事的終身事業中成為一名傑出的人物。
在公司中,如果你掌握了必要的工作技能,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隨之,你會頻頻出現在公司的重要會議上,甚至被委以重任,因為在老板的心目中,你已經變得不可替代了。那個時候,你還會再擔心和抱怨不被賞識,還會有“懷才不遇”的牢騷嗎?
要想把自己訓練成真正的千裏馬,隻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做到。
有的人認為自己有高學曆,用不著再學習。要知道學無止境,一個人總有知識的盲區,誰也不可能通曉古今、遍知萬物。而且現代社會發展迅速,新的信息層出不窮,知識的換代周期越來越短,隻有通過學習,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用知識武裝自己。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對其事業的成敗至關重要,如果整天委靡不振,理想、信念就會被拋諸腦後,工作就會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所以,要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使自己變成一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
即使是那些確實有著不凡才華的人,也可能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因為環境和其他一些客觀條件導致他們不能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能。這個時候必須保持冷靜,因為這些都是暫時的,你必須把憤懣和“懷才不遇”的感覺從自己的腦海裏趕出去,避免它們影響你的正常判斷和發揮。
隻有當自己通過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幹出非常出色的工作成績的時候,自己這顆沙粒才能慢慢變成一顆珍珠,在無數平庸的沙粒中顯出自己,也才能被人一眼認出來,才會被伯樂所賞識。
2.修補自己的短板,突出自己的優勢
若幹年前,當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水桶理論”(又稱短板理論)時,估計連他自己也未曾想到如今水桶原理會在人們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運用得如此廣泛。“水桶理論”最初是針對企業經營而提出的管理理論,其核心內容即: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如今,木桶理論的運用已不局限於企業經營,而是擴散到了其他領域,被應用得越來越頻繁,應用場合及範圍也越來越廣泛,由單純的比喻上升到了一種理論高度。這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水桶”不僅可象征一個企業,也可象征某一個人。水桶原理提醒我們注重個人的全麵發展,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身的弱勢,加以彌補。
我曾經在麥肯錫實習。當時團隊中有兩位外籍經理、4名“海歸”員工,還有我和另一個實習生。每天的任務是打上百個“推銷電話”,再加上分析數據,工作中基本不需要用英語交流。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要將英語作為一門工作語言。
如果不是一次集體外出聚餐,也許我會一直滿足現狀。飯桌上,大家圍坐在一起,用英語談論著工作和生活。由於聽不大懂,我隻好不住地吃東西來緩解自己低頭不語的窘迫。聚餐快結束時,我們的頭兒——那位來自歐洲的經理,關切地問我“工作累不累、是否能習慣”,我竟呆住了。聽不懂!更沒法回答!
在麵試“貝恩資本”實習崗位時,也曾因此不敢與麵試官用英語對話。雖然我當時已經通過了競爭最為激烈的簡曆關,卻跌在了原本還比較有信心的麵試上。直麵這種與心儀工作擦肩而過的困境,自尊心和好勝心讓我決定:放棄在麥肯錫報酬優厚的實習,去補英語口語!
在那段日子,我每天花七八個小時在英語上。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家全球排名前三十的外資銀行管理培訓生麵試中,麵對多位公司中最資深的外國經理,我毫不怯場。
我後來參加的麵試超過30場,走到“終麵”的包括彙豐、殼牌、聯合利華等。在德勤的“終麵”前,我隻是撥通了在“四大”工作的學長電話,在其指導下簡單準備了一些會計常識,又操練了一下英語口語。就這樣,水到渠成,我如願“拿下”了德勤。
金融危機蔓延,讓求職之路變得異常坎坷,但我們最大的資本是年輕。對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講,挫折是磨煉意誌的機會,一顆上進的心決定著最終的成敗。要懂得利用實習和社會實踐的機會,認清自身的薄弱環節,盡快修補好自己的“短板”。
清楚自己的缺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很重要,但同時也不要忽略自己的長處,要學會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不斷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