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人,樂於享用別人用血汗換來的經驗,以盡快超越別人。
我知道,有興趣閱讀本書者,決不是得過且過之輩。
不知不覺,我已經在這個世界活了四十多年。有時回憶起年輕時做的種種傻事,以及糊裏糊塗上的那些當,不禁啞然失笑。
我常想,假如當時有一位“高人”指教一番,可以少走多少彎路啊!
然而,人生是一趟單程旅行,時光亦不會倒流。遺憾的隻能讓它永遠遺憾。
小時候讀過一本書,叫做《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其實,初涉人生時我們不懂人生。
年輕人踏入社會,如同一塊有棱角的石頭,莽莽撞撞碰痛了別人,同時也弄傷了自己。
許多事情,學校、家庭與社會是不同的。
在學校裏,你的成績與你的勤奮成正比;到了社會,有時卻成反比。
在家裏,你犯了錯誤,父母總是會諒解你。在社會,你得罪了人,有可能一輩子得不到原諒。
在父母麵前你可以童言無忌;在社會,有時一句話會使你幾年的努力前功盡棄。
當你踏入社會,既麵,臨著巨大的發展機會,也會遇到更多的煩惱、壓力、責任、義務。你所遇到的許多難題,往往是教科書中沒有的。
生活是美好的,有時又呈現出醜惡的一麵。生活既豐富,又平淡;既溫柔,又殘酷;既有陽光燦爛,又有淒風苦雨;既充滿機遇,又遍布陷阱。
生活就像大海,有人浮起,有人沉下。
如果在下海之前就識得一些水性,待下到海裏,不是能少喝幾口苦澀的海水嗎?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玩味《紅樓夢》裏這兩句詩,我覺得涉世之初的年輕人,非常需要一本綜合性的、指導他們怎樣處世謀生的人生指南。
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空洞的道理和議論,已經不願意接受。況且,道理誰都知道。關鍵是怎樣真正理解這些道理,並指導行動。因此,必須用一種讓人喜聞樂見、深入淺出的方式。
所以,我總是先講一個小故事——這故事或采自現實生活、或來源於曆史,都是有根據的——然後圍繞這個故事,多角度加以分析、闡述,末尾用一句話加以總結。
鑒於年輕人閱曆不足,我盡可能把生活中深層次的東西剖開,使您不被生活表麵那些花裏胡哨的東西所迷惑。
本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如何提高創造力(創新能力)。
今天,世界正處在從工業化文明向信息化文明過渡的轉折時期。21世紀是一個競爭更加激烈而又充滿機會的世紀。
回顧曆史,中國在19和20世紀之所以屢遭欺淩,至今仍是發展中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錯過了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
如今,信息革命將像當年的工業革命一樣,使一些民族更加富強,使另一些民族更加貧弱。
可以肯定,今後一部分人將越來越富有,而另一部分人將相對窮困。信息社會不但不會平均分配財富,而且貧富差距會更大。正如書中引用1999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的數字:世界三大富豪的財富總額,已經超過了世界上35個最貧窮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
這個數字足以讓每一個不甘落後的中國人深思。
跟20世紀相比,21世紀是一個變化更加迅速的世紀。有人說:在21世紀,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世界在變,人的許多觀念也要變。否則,就要落伍。
比如,過去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錯,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要想成功,肯定離不開勤奮與拚搏:但是今天,一般的物質產品已經十分豐富,生產者如果不創新、不改進,產品不對路,那麼,他生產的產品越多,就越是造成浪費、虧損。
1999年夏天,許多地方的瓜農麵對著豐收的西瓜愁眉苦臉。我家附近的市場上,每五百克西瓜一度隻賣到二、三角錢。您想想,除去運費和瓜販所賺,種瓜人能不虧本嗎!
而江蘇吳江震澤鎮農民種植的“特小鳳”西瓜,每個隻有1.5公斤,可賣12元。而且西瓜長在大棚裏,就被客商訂購一空。
所以說,今後光靠埋頭苦幹,光靠努力和汗水,並不一定成功。
這幾年,企業界的許多人從慘痛的教訓中,都明白了一個道理:“不創新便意味著滅亡。”即使你擁有非常優秀的企業,家大業大,假如你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能創新,也許過不了多久,就會一敗塗地。這幾年,曾經輝煌而迅速破產的大公司還少嗎?
有人說:“在信息時代,主流文化就是創新,不斷地創新,永無止境地創新!”
21世紀又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曆史上,凡處於轉型時期,都是既充滿風險,又有較多機會。正如比爾·蓋茨所說:“當今時代,最重要的是大腦而不是肌肉,任何一個好主意都可能使你意想不到地閃電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