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巧妙反駁對手(3)(2 / 3)

掌握聽的藝術,一是要有耐性,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講話;二是要誠懇,真心實意地聽,認真專致地聽,而不要表現出不耐煩或三心二意;三是不挑剔對方的語言毛病;四是適時恰當地提出問題,以表示你聽得十分認真,或用眼神與對方交流您的意思。

巧妙使用反駁之術

如何巧妙使用反駁之術,中國古代的語言精華大多保存在那些精彩的寓言故事中。而寓言故事中通常總是一方提出觀點,而另一方加以反駁,其反駁的方式靈活而多樣,更讓人歎為觀止。其中或借自然界現象而觸景生情加以反駁,或引經據典加以駁斥,或借對方謬論加以推理反駁,這些辯說方法和經驗都值得今人借鑒和學習,以下謹舉幾例加以說明:

借喻反駁法

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國。得知這個消息的楚靈王問群臣道:“晏子身材矮小,卻很有名氣。現在在諸侯中間,我們楚國是最強大的。我想侮辱他,顯顯我國的威風,你們有什麼辦法?”大臣們便紿他出了主意。

於是楚國在郢城東門旁邊連夜挖了小洞,楚王吩咐守門的士兵:“齊國使臣來到時,把城門關閉,叫他從洞裏進來。”第二天,晏子身穿破皮襖,坐了輛舊車子來到了東門外,要求開門進城。守城的士兵見是齊國使臣,便指著旁邊的小洞說:“您從這個洞進來吧,綽綽有餘,不用開城門。”晏子說:“這是狗門,不是人出入的地方。出使狗國時,從狗門進;出使到人國時,就應該從人門進。”

楚靈王隻得叫人打開東門,讓晏子進城。

晏子借小洞喻狗洞,如果楚王堅持讓晏子從小洞入城,等於自己承認了楚國是狗國。在此情形下,楚王隻有讓步了。

相互反駁法

我國古代有個官員鎮守邊關。有一天,北方的民族首領忽然派人獻上幾鎰(古代重量單位)鐵來,說:“這是我們沙漠中新出產的。”這個官員知道這是撒謊,他們這樣說的用意是希望朝廷開放鐵禁。於是他一麵表示慰勞並送走來人,一麵用這些鐵打造了一柄劍,劍上還刻著“某年某日,某王賜鐵”的字樣。同時,他給各個邊境機構下文,說現在境外已經產鐵,以後不要再賣鐵器給他們了。後來,關外的鐵器不夠用了,派人交涉希望能按舊例再賣給他們。那個官員說:“你們不是產鐵嗎?可以自己製造器具嘛。”來使大聲申辯,“我們沒有鐵!”此時,官員取出那把鑄好的劍給他看,來使隻好低頭服罪。從此他們再不敢欺騙此公了。

我國有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上麵的這個故事中,邊關官員將這個謀略運用得淋漓盡致,使對方設下的圈套,卻勒住了自己的脖子。那位官員分三步製服了對手:第一,在和對手初期的交鋒中,雖已發現其明顯的破綻,但為麻痹對方,佯做不知。第二,采用順水推舟的方式,使形勢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第三,等到時機成熟時,抓住對方的把柄,針對其要害給予打擊。運用這種謀略的關鍵在於找出對手的“矛盾”。

比擬反駁法

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您大概有不好的行為吧?為什麼眾多的士民那樣不稱譽您呀?”

宋玉回答說:“是,是這樣的,我有不好的行為。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讓我把話說完。有一個在郢都唱歌的客人,他開始唱《下裏巴人》,國都中跟著唱的有幾千人;他唱《陽阿薤露》,國都中跟著唱的有幾百人;他唱《陽春白雪》,國都中跟著唱的不過幾十人;他唱歌時延長商音,降低羽音,配上流利的徵音,國都中跟著唱的不過幾個人罷了。他唱的歌曲愈高雅,跟著唱的人就愈少。所以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魚,鳳凰拍擊翅膀騰空而上九千裏,超越雲霓,背負青天,踏亂了浮雲,飛翔在極遠的高空。那飛翔在籬笆間的小鳥,怎能與鳳凰來估量天地之高啊!鯤魚早晨從昆侖山腳下出發,中午在渤海畔的碣石山邊露鰭,晚上在孟諸澤住宿。那小池沼中的鯢魚,怎麼能與鯤魚計量江海之大啊!所以不但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魚,士人中也有鳳凰和鯤魚。那聖人有宏大的誌向和美好的德行,很清高地我行我素,庸俗的世人又怎能理解他的行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