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問:‘北方和奴隸有什麼相幹?’那麼請你們聽吧!聽吧!外麵的吵鬧聲告訴我們,奴隸製的幽魂就在眼前,由於我們的集會而怒氣衝天;而自由卻肯定是犯不著這樣唾沫橫飛、怒發衝冠的,因為她的朋友與日俱增,接二連三的集會將她的美德發揚光大,將她和平安寧的疆土延伸至遠方。反對我們的勢力表明,奴隸製深深毒害了公民們的心靈。於是你們又要問:‘北方應該做些什麼?’我的回答是,首先,把奴隸製的幽魂從你們的心中驅逐出去;然後,幫助南方人,改變他們。在座的各位,不論我們自己的境遇如何,不論我們的手段多麼有限,也不論我們的影響多麼微不足道,都應當著手行動起來。這個國家的大人物們是不會行動的,教會也決不會行動的。他們希望討好世人,希望迎合各個黨派,希望隨遇而安,所以就對奴隸製以及其它所有不受歡迎的問題緘默不語。作為南方人,我感到今晚我有責任站出來對奴隸製作證。這是我親眼所見!這是我親眼所見!我知道它是如何無可形容地令人毛骨悚然!我是在它的羽翼下長大的。多年來我目睹了它是如何使人道德淪喪、如何毀滅著人間快樂的。我從未見過一個快樂的奴隸。誠然,我見過奴隸戴著鐐銬起舞,但他們並不快樂。快樂和作樂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個人被剝奪了做人的權利就無法享受快樂。但是,奴隸們卻有可能作樂,有時也作樂。在無望中他們說:‘讓我們吃吧,喝吧,因為明天我們就要死了。’”這時,有人往窗戶扔石頭———外麵人聲鼎沸,會場裏一片混亂。
“人們吵吵鬧鬧又怎樣?所有的窗子都砸碎了又怎樣?把這座禮堂夷為平地又怎樣?難道這就證明我們錯了?難道這就證明了奴隸製是一個良好健康製度?要是人們這時朝我們衝進來,攪亂我們的集會,對我們拳腳相待,這與奴隸們所經受的痛苦相比又算得了什麼?不,不。如果我們在危難中退縮,如果我們在奴隸需要我們自我犧牲時不願付出犧牲,那麼我們就忘記了他們是‘和我們命運相連’的。[喧鬧聲]我感謝上帝:生命盡管會對真理動怒,卻還繼續感到了真理的存在;良知還未全然泯滅以至被無所不在的上帝的真理所感動。”
“你們認為這些事是徒勞的嗎?讓以往的曆史來回答吧。當美國婦女們將這樣一份請願書交給國會時,我們的立法者們會像他們的英國同僚一樣,起身而立,說道:‘這塊土地上所有的婦女,不論年長年少,都來敲我們的門了,我們該立法了。’讓我們英國姐妹們的熱忱、愛心、信念和努力激勵我們加快步伐吧。這樣,當奴隸們還在受苦,在他們要求解放時,我們才會心境安寧,因為我們‘做到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在整個演說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反問的句子,特別是在有一小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發現有6個起伏相連的反問句式,其中所代表的激情和熱烈程度可以想見。
反問句式不僅可以起到激發群眾情緒的作用,有時還可以起到利用提問提高說明的效果。例如,一個屢次犯罪的犯人,在監押所不認罪服法,還違反監規,甚至威脅預審員,揚言出去後還要報複,氣焰很囂張。審訊人員分析了他的心理狀態,發現他既有無所謂思想,又有橫豎是完了的態度,對前途失去信心,也對專政機關抱對立情緒。於是便向他提出了一係列問題:
“你提出申訴後,法院經過複審改判減刑,是否體現了黨的實事求是的原則?”
“你提前釋放回上海後,公安部門給你報上了正式戶口,地區裏很快安排你做臨時工,是否給了你生活出路?”“你不久找到了女朋友,而且是在全民所有製單位工作的。在這次犯罪前,她是否嫌棄你?”
“你原來住的是棚戶區簡陋的私房,搬遷後住進了新公房,結婚新房也有了著落。有關部門是否嫌棄你?”
“客觀條件這樣好,新的生活在等待著你,你卻舊病複發,重犯盜竊罪。這個責任該由誰負?”
這些發問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形成有力的論證,擊中了對方的要害。他經過思想鬥爭轉變了態度:“審判長,你提的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有想過。不怪天、不怪地,隻怪自己不爭氣。我一定要老實改造,爭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