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互救:一對年輕媽媽互換“心肝寶貝”(1 / 3)

生命互救:一對年輕媽媽互換“心肝寶貝”

生命之光

作者:雨川

新生嬰兒遭遇劫難:年輕父母手足無措

尹春林是個土生土長的雲南姑娘,從小就聰明乖巧,大學畢業後順利留在雲南家鄉工作。2011年初,她到重慶旅遊時遇到了同樣前來旅遊的雲南男孩羅開誌,兩個老鄉在異鄉一見麵就有種親切感,一番交談後他們產生了相見恨晚的感覺。就這樣,兩個年輕人回到雲南後開始交往,兩個月後,還沒來得及見雙方家長的兩人就領證閃婚了。

這年5月,尹春林驚喜地發現自己懷孕了,這下小兩口可樂壞了,忙著采購嬰兒用品,而尹春林也被羅開誌嗬護得無微不至,小夫妻倆都做好了一切準備,期待這個新生命到來。

2012年1月11日,尹春林順利產下了一個大胖小子,羅開誌看到兒子虎頭虎腦的樣子,笑得合不攏嘴,給兒子起名“團團”。

可是好景不長,團團出生兩個月後,細心的尹春林注意到兒子大便的顏色呈淡黃色,似乎察覺出有些不對勁。她隨後把這一發現告訴了丈夫羅開誌,羅開誌最初並不在意,他認為新生兒大便不可能像成人一樣規律,而且兒子平時能吃能喝能睡,胖嘟嘟的,看著就招人喜歡也很健康,覺得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沒過多久,團團的大便變成了灰白色,這下尹春林沉不住氣了,立刻把團團送到了附近的社區醫院。社區醫院沒看出什麼毛病,但是尹春林夫妻倆就是覺得不對勁。

3月25日,羅開誌趁著調班休息,和妻子一道將團團送到了重慶兒童醫院檢查。結果如晴天霹靂,團團居然患上了先天性膽道閉鎖!當醫生告訴他們治療的唯一方法是做肝移植,否則即使保守療法孩子也很可能活不過兩歲時,小兩口在醫院走廊上抱頭痛哭。遠在雲南的父母也第一時間打電話詢問孫子病情,當羅開誌簡略介紹了團團病情後,那邊傳來了團團奶奶輕輕的抽泣聲和爺爺斬釘截鐵的話:“治,咱砸鍋賣鐵也要把我孫子治好!”

羅開誌和妻子擦幹眼淚冷靜思考,先不說肝移植的費用,第一步是要為團團找到合適的肝源。醫生說最好的辦法是親體肝移植,讓尹春林和羅開誌分別去做體檢。結果如當頭棒喝,尹春林首先血型就不符合,團團是B型血,尹春林卻是O型血,而羅開誌的肝髒也有問題,根本不能移植給團團。這下醫生隻好建議他們先去肝移植庫登記,回雲南等待醫院找到合適肝源的通知。

可自從羅開誌一家人回到雲南後,這一等似乎就沒有盡頭。等不到醫院的電話,尹春林和羅開誌都沒有了主心骨,成天對著病情日益加重的團團心急如焚。漸漸地,他們覺得光這樣被動地等下去不是辦法,尹春林決定采取其他途徑為團團積極主動地尋找肝源。

網上尋找救命稻草:一對年輕媽媽命運相連

到哪裏去找自願捐肝的人呢,尹春林想到的第一條途徑就是網絡。她在網上搜索到全國幾家大型的器官移植機構,都給團團注冊登記了。為了不遺漏任何消息,尹春林的手機在團團病後就保持24小時開機,她本人則每天都要檢查電子郵箱,但這樣的等待無疑是痛苦而漫長的。

尹春林每天都麵對著空空如也的郵箱發呆,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心裏隻有兒子曾經調皮可愛的影子。羅開誌很理解妻子的心情,默默承擔著養家糊口的重任。“自己每天這麼焦慮遲早會憋出病來!”尹春林很快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狀態,她便在網上尋找到好幾個先天性膽道閉鎖患者的QQ群,裏麵多數是患兒家長,大家在一起交流信息發泄情緒,多少讓尹春林好受了些。

轉眼就到了2012年6月,尹春林依然每天雷打不動地上網搜索肝源信息,這時QQ群裏麵跳出了一條私聊信息:“你好,你也是在等待肝源的病人嗎?”尹春林如實回複了她,原來對方也是一位患兒母親,兩人就肝源信息交流了下情況,因為彼此同是初為人母的年輕媽媽,便覺得多了幾分親切。聊過幾句後,兩人互相加為好友,決定從此互相安慰共同渡過難關。

經過幾次詳聊後,尹春林大概了解了對方的情況。這位患者母親叫羅丹,她是湖北人,結婚後跟隨丈夫去天津打工,婚後第一年羅丹就懷孕了,兩個年輕人都十分開心,還準備了不少嬰兒用品。但遺憾的是,這個孩子懷了三個月就流產了。當時羅丹的丈夫劉祥想要兩人去醫院檢查一下身體,但羅丹不願意,她固執地認為流產是因為工作太忙壓力大的緣故,所以當她再次懷孕時,她幹脆辭掉了工作,在家靜心養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