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開放課程對我國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
國際觀察
作者:呂靜
摘要在簡要介紹MIT OCW和中國國家精品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到MIT OCW對我國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深化開放共享理念,走國際化路線,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體係。
關鍵詞 MIT OCW;國家精品課程;評價體係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7-0135-02
Open Course Ware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2001年的一項偉大創舉。受其啟示,我國教育部在2003年正式啟動“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目的也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網絡為平台,將精品課程免費向社會開放,從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我國精品課程建設起步晚,學習和分析MIT OCW的模式和經驗,找出存在差距,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精品課程有很大意義。
1 MIT OCW和我國精品課程簡介
1.1 MIT OCW簡介
MIT OCW是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開放課程項目”。該項目由麻省理工學院教育技術委員會設計、開發與管理,於2001年4月正式啟動,初步計劃用10年的時間把MIT在教學實踐中使用的大約2000門課程,製成開放的網絡課件,分批放到國際互聯網上,供全世界的學習者免費使用。MIT OCW引領了世界範圍內方興未艾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
1.2 精品課程簡介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和MIT OCW的影響,教育部高教司在2003年4月正式頒布《教育部關於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全麵啟動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項目。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範性課程。目前,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各級學校都開始了如火如荼的精品課程建設和評選工作,逐步形成“學校—省市—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係,覆蓋了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成人等各個層次的領域。
2 MIT OCW與我國精品課程的比較
MIT OCW和我國精品課程都是在教育大眾化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開發的課程項目,兩者都具有明顯的網絡化和課程資源共享的特點,都是免費、公開、共享,可以被任何學習者利用,而且都是為優質教學資源提供一個展示的共享平台,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學位或者證書。通過對兩者的比較,可以借鑒MIT OCW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更好地建設我國的精品課程。
2.1 目的與理念
《教育部關於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並免費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麻省理工學院遵循“開放、免費、共享”的理念,目的是利用新科技,使每個地方的人都能免費獲取教育資源,協助提升每個地方的高等教育。從目的和理念來看,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MIT OCW的著眼點要更廣,我國的精品課程則更加注重建設中國特色的開放資源。
2.2 組織與管理
1)MIT OCW:分工明確,互相配合。目前,OCW的組織管理模式是由MIT教務處長直接負責,下設評估顧問委員會、OCW執行主任、教職工顧問委員會,並包含4個職能小組:課程發布組、技術組、評估組、推廣交流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