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新課程改革的香港電子學習多元策略研究(1 / 3)

基於新課程改革的香港電子學習多元策略研究

前沿

作者:楊恒平

摘要隨著香港新學製改革的推進,如何解決由新學製改革帶來的學生學習差異問題,引起香港教育界高度關注。針對各學校發展現狀,香港政府推行了在不同學校、不同課程層麵能照顧學生學習差異的電子學習多元化策略,無論是參與學校、意見收集,還是參與課程的資源建設、學校與其他界別的協作都盡可能多元化。實踐證明,照顧學生學習差異的電子學習多元策略有力推動了香港學校的電子學習發展水平,很是值得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電子學習;多元策略;新學製;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7-0001-06

2009年,為與大陸教育體製接軌,香港推行了新學製改革,課程設置也麵臨挑戰。其中,在課程改革中如何照顧學生差異成為焦點問題之一。以最受爭議的通識科為例,原屬高輔程度,全港約有3000位學生,學習水平及能力也相對在同一層次,現要麵對學習能力及水平不一的約10萬學生。如何解決學生學習差異的問題,已引起香港教育界的高度關注。為此,香港政府針對各學校信息科技教育實際差異和電子學習發展水平不一的狀況,積極推行在不同學校、不同課程層麵能照顧學生學習差異的電子學習多元化策略,全麵推動香港學校教育範式轉移,即由以課本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

1 香港關於電子學習內涵的解析

香港推行信息科技教育的目標被認為是利用科技打破空間限製,將學習與科技結合,令學習更靈活、有效。他們對“電子學習”內涵的解析也頗具特點。“電子學習”的英文是e-Learning,香港認為小寫的e除了是指electronic(電子,即泛指各種不同的電子輔助工具)外,也包含有efficient(有效率)、effective(有成效)和enjoyable(有趣味)的意思;而大寫的Learning被認為是電子學習中的核心[1]。簡單而言,就是通過不同的電子科技媒介,以學生為中心,配合不同的學習策略,來達成學習目標。電子學習工具、電子學習資源和電子學習課程是電子學習涵蓋的主要元素。因其具有的互聯性、靈活性、協作性、互動性及延伸性等特點,能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和風格,電子學習被認為是全球發展大勢所趨。

2 香港推行電子學習的背景

2.1 香港中小學信息科技教育發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作為全球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中小學信息科技教育緊跟世界潮流,發展迅速。香港分別在1998年、2004年及2008年製定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個信息科技教育五年策略,銳意推行信息科技教育,其中一項重要目標是要讓電子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模式,通過廣泛運用電子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並以推進硬件及網絡基礎建設、教師掌握信息科技技能和在學校課程中加入信息科技成分為主要任務,集中發展學生運用信息科技處理信息及學會學習的能力。

經過10餘年的發展,其信息科技教育已位居世界前列,電子學習正逐步深入到教與學中。早在2003年,其小學擁有學校網站的比例已高達97.2%,中學則達到99.7%,中小學一般教室內學生用電腦已平均分別達到11.8部和10.5部[2]。至2007年8月31日,香港所有公營學校均以寬頻連接互聯網,小學學生與電腦比例為6:1,中學為4:1,這可與“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下信息科技教育發展處世界領先地位的英、美、澳洲及加拿大等國5:1的比例相媲美[3]。所有中小學都開設了信息科技教育課程,並注重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建立了校本電子學習相關平台且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

成立於2000年的香港教育城,作為政府全資附屬機構,是全港最大的專業教育網站,已成為全港中小學教學所需學習資源庫及電子學習平台的強大支撐。2012年12月,香港教育局發布《第三個信息科技策略調查報告》,其中指出,根據研究小組確定的信息科技相關的如學校信息科技設備及可用性、資源、信息科技於學與教的應用、學生使用信息科技的意識能力及學校於信息科技上的期望等7項研究指標來看,皆有顯著的進展,學校已做好預備朝向電子學習的範式轉移[4]。

2.2 新學製改革的大環境中,電子學習是照顧學生差異、轉變教學範式的最有益探索

在學校推行電子學習,以什麼模式進行及如何才能保持可持續性發展,是目前香港教育主管部門的最大困惑。尤其是2009年開始推行的新學製改革,以“三三四”新學製代替原來的“三二二三”學製,伴隨而行的新課程改革,也將著眼點集中於如何照顧學生差異,盡最大可能給予所有學生“教育均等”機會,提供更為廣泛而均衡的課程,使電子學習與課程教學相融合,轉變傳統教學範式,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全麵發展。同時,為回應基於新課程改革而頒布實施的《第三個信息科技教育策略》中提及的“提供課程為本的學與教電子資源庫”及2008—2009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積極研究電子學習資源的研發”,香港教育局成立了由時任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為主席的“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並於2009年10月發表報告,建議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劃,深入探索運行模式和配套建設,發展有香港特色的電子學習方案。從2010/11學年起在20~30間各級各類型的中小學推行為期4年的“電子學習實驗計劃”,以探討如何在不同學校推行電子學習、在不同課程的層麵上照顧學生學習差異、電子學習應何時及如何使用以帶來有效的互動學習、自主學習。這些參與試驗的學校將成為各類型電子學習模式的研究及發展中心、試驗平台和改革推動者,使電子學習在學校得以持續進行,並協助香港政府製定為照顧全港不同類型學校學生差異的電子學習發展策略和電子學習普及化的未來路向。

3 香港推行電子學習的差異教學策略

從本質上看,香港推行電子學習多元化策略,主要是為在最大程度上來保證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與西方社會一樣,香港已開始由傳統的受教育機會均等轉而致力於“教育結果公平”或“成功機會均等”,實施“有區別但公平”的教育,以在根本意義上實現教育公平[5]。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將信息科技與課程教學相融合,更容易照顧學生差異,更容易采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而且香港認為電子學習並無既定的模式,因應各種客觀條件,在學校和課程層麵及協作方的安排上采取多元化策略,循從多元化方向發展。

3.1 多渠道搜集資料和意見

想要更為有效地推動電子學習普及化,在不同的學校、課程的層麵上照顧學生學習差異,必須切實了解本地學校電子學習現狀、基礎設施條件和課程安排的實際情況。因此,在實施電子學習行動方案之初,香港教育局向社會各層麵多渠道搜集本地電子學習發展實情,征詢專業團體、教育專家、市民和學生的意見及借鑒海外經驗。

以其中最為重要的電子學習資源建設為例,為收集學生對電子學習資源發展的意見,專責小組與香港青年協會於2009年2月合作舉辦了兩場學生論壇,參加者皆為電子學習的直接使用者——學生和“香港200會”成員,分別就“評論年青人使用電子學習資源的現狀”“青年人對電子學習資源的願景”“電子學習資源在不同學習階段上的運用”“從學生健康層麵上完善電子學習資源的配套”和“電子學習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

為收集公眾人士對電子學習資源發展的意見,專責小組又於同月舉辦了三場麵向公眾的公開專題研討會,並邀請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擔任主持。參與者中,超過六成為家長,其餘還包括學生、教師、校長、出版商和信息科技界人士。為使收集的公眾意見和建議更為全麵、更具代表性,在會上進行了書麵意見問卷調查。為了解學校校長、科主任及教師對電子學習資源建設的意見,專責小組還開展了麵向中小學校及特殊學校的網上問卷調查;為收集家長對電子學習相關問題的意見,開展家長意見網上收集活動;消費者委員會、出版商會和學校議會等機構也對電子學習資源的未來發展向香港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了書麵意見;針對電子學習對眼睛健康可能帶來的影響,香港眼科專家也出具了電子學習對眼睛健康的相關意見報告。

專責小組還選取了在電子學習方麵已取得卓越成績的澳洲及新西蘭、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做法為例[即澳洲及新西蘭的“學習聯盟行動(2001—2009)”、加拿大安大略省“電子學習實驗計劃(2006—2010)”、英國“教師網”、新加坡的三期“信息及通訊科技教育總計劃”(Masterplans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1997—2002,2003—2008,2009—2014)、韓國“電子課本發展計劃(2008)”、台灣“教育部教學資源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加州免費數碼課本計劃”(California Free Digital Textbook Initiative,2009)、美國德克薩斯州“科技浸入試點”(Technology Immersion Pilot,2004)],將他們如何推行電子學習及發展電子學習資源的相關經驗撰寫成書麵報告以供參考借鑒。

這一係列做法,使香港政府能夠最大限度了解各類型學校開展電子學習的可行性和照顧各類學生的學習差異,最終確保全港電子學習教育均衡、公平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