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笑著解釋:“為‘首腦’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您沒聽說: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麵書生?”顧客聽罷,大笑而去。
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發,顧客一邊付款一邊笑道:“動作挺利索,15分鍾就解決問題。”徒弟不知所措,沉默不語。
師傅笑著搶答:“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和金錢,您何樂而不為?”顧客聽了,歡笑告辭。
到了晚上,小徒弟再也忍不住了,他怯怯地問師傅:“您為什麼處處替我說話?反過來,我沒一次做對過。”
師傅寬厚地笑道:“不錯,每一件事都包含著兩重性,有對有錯,有利有弊。我之所以在顧客麵前鼓勵你,作用有二:對顧客來說,是討人家喜歡,因為誰都愛聽吉言;對你而言,既是鼓勵又是鞭策。因為萬事開頭難,我希望你以後把活做得更加漂亮。”
今日感悟
做人不僅要會幹,也要會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辦一件極其普通的小事,由於說話水平不同,所獲得的效果和回報也會迥然不同。
第14天 回報好意
有一次,日本歌舞技大師勘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他要上場時,一個門生提醒他說:“師傅,您的草鞋帶子鬆了。”
他回答了一聲:“謝謝你呀。”然後立刻蹲下,係緊了鞋帶。
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才係緊的帶子又弄鬆。
顯然他想以草鞋帶子的鬆鬆垮垮,來表現這個百姓長途旅行的疲態。演戲細膩到這樣,這位大師確有其過人之處。
話說回來,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後台采訪,看見了這一幕。等演完戲後,記者問勘彌:“你為什麼不當時指教學生呢,他不懂得這演戲的真諦呀。”
勘彌回答說:“對別人的親切關愛與好意必須坦然接受,要教導學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重要的是要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提醒,並給予回報。”
今日感悟
勘彌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別人善意的提醒,你應誠懇的接受,不能拂去他的一片好心。演戲就是做人,要想演好戲,首先須做好人。
第15天 木師與畫師
北天竺有一個木師,技藝高超,做了一個木頭女子,這木女麵容端正,舉世無雙,她的服飾也齊整如新,與世間女子毫無差別。她也能走來走去,斟酒待客,隻是不會說話。
當時南天竺有一個畫師,很擅長作畫,是木師的好友。一日,木師備好酒食,請畫師前去做客。畫師如約而至,木師便讓木女來斟酒端食,從白天一直吃到晚上,畫師始終不知這是個木頭美人,以為是個真人,對她很是喜歡,掛念不已。
當日天色已晚,木師進裏麵去休息,也請畫師在那裏住下,並留下這木女服侍他,對他說:“專門留下這女子,可以和她一起休息。”
當主人進屋後,木女還站在燈下。畫師便叫她過去,但這女子沒有動。他以為是這女子害羞,所以才不過來、於是就上前去拉她的手,這時才知道原來是個木頭人。於時感到很是羞愧,心裏想:“這主人欺騙我,我定要報複他。”於是畫師便在牆上,畫了自己的畫像,畫中人所穿衣服也與自己相同。在畫上,這人用繩懸頸,好像已吊死的樣子。畫完後,就關好門,自己爬到床下休息。
天亮後,主人出來,見門沒開,就從窗戶向屋裏看,隻看見牆上客人被吊死的模樣。木師大驚失色,以為畫師真死了,便破門而入,甩刀砍繩。這時,畫師從床下爬出來,木師見狀很羞愧。
畫師對他說:“朋友之間應坦誠相待,今我倆互相欺騙,現朋友之情已盡,互不相欠了。”
今日感悟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與人交往宜坦誠相見,要是自作聰明,往往反而會被聰明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