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九月:對自信的感悟(2)(1 / 3)

“我現在的夢想,就是能夠躺在一張寬敞的床上舒服地睡上一覺。”

伯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朋友,今天晚上我可以讓你夢想成真。”

於是,伯傑領著他走進了堂皇的公寓。然後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指著那張豪華的軟床說:“這是我的臥室,睡在這兒,保證像天堂一樣舒適。”

第二天清晨,伯傑早早就起床了。他輕輕推開自己臥室的門,卻發現床上的一切都整整齊齊,分明沒有人睡過。伯傑疑惑地走到花園裏。他發現,那個青年人正躺在花園的一條長椅上甜甜地睡著。

伯傑叫醒了他,不解地問:“你為什麼睡在這裏?”

青年笑笑說:“你給我這些已經足夠了,謝謝……”說完,青年頭也不回地走了。

30年後的一天,伯傑突然收到一封精美的請柬,一位自稱是他“30年前的朋友”的男士邀請他參加一個湖邊度假村的落成慶典。

在這裏,他不僅領略了眼前典雅的建築,也見到了眾多社會名流。接著,他看到了即興發言的莊園主。

“今天,我首先感謝的就是在我成功的路上,第一個幫助我的人。他就是我30年前的朋友——伯傑……”說著,他在眾多人的掌聲中,徑直走到伯傑麵前,並緊緊地擁抱他。

此時,伯傑才恍然大悟,眼前這位名聲顯赫的大亨特納,原來就是30年前那位貧困的青年。

原來,當伯傑把那個青年帶進寢室的時候,青年真不敢相信夢想就在眼前。

今日感悟

不管別人給你提供多麼優越的條件,都不是屬於你自己的;你應該把自己的夢想交給自己,去努力開創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第10天 成功就在眼前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曆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作為心理係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

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係。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今日感悟

成功,聽來遙遠.實際他就在你的身邊。隻要有信心,有計劃。沿著你指定的方向不斷地努力,遇到坎坷也不要放棄。成功就一定會屬於你。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別人有的你就沒有?那怎麼可能呢!敢想敢幹,則無往而不勝矣!

第11天 正是你的黑色救了大家的性命

農夫家裏養了三隻小白羊和一隻小黑羊。三隻小白羊常常因為有雪白的皮毛而驕傲,而對那隻小黑羊不屑一顧:“你自己看看身上,像什麼,黑不溜秋的,像鍋底。”“依我看呀,像炭團。”

“像穿了幾代的舊被褥,髒死了!”

不但小白羊,連農夫也瞧不起小黑羊,常常給它吃最差的草料,時不時還對它抽上幾鞭。小黑羊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也覺得自己比不上那三隻小白羊,常常傷心地獨自流淚。

初春的一天,小白羊與小黑羊一起外出吃草,走得很遠。不料寒流突然襲來,下起了鵝毛大雪,它們躲在灌木叢中相互依偎著……不一會兒,灌木叢和周圍全鋪滿了雪,雪天雪地雪世界;它們打算回家,但雪太厚了,無法行走。隻好擠做一團,等待農夫來救它們。

農夫發現四隻羊羔不在羊圈裏,便立刻上山找,但四處一片雪白,哪裏有羊羔的影子喲!正在這時,農夫突然發現遠處有一個小黑點,便快步跑去。到那裏一看,果然是他那瀕臨死亡的四隻羊羔。

農夫抱起小黑羊,感慨地說:“多虧小黑羊呀,不然,羊兒可都要凍死在雪地裏了!”

今日感悟

無論你是黑貓還是白貓,能抓到耗子就是好貓。無論你是黑羊還是白羊,有自己的價值就是好羊。一定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12天 要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人們曾請艾薩克·阿西摩夫簡述一下自己的經曆,他寫道:

“我決定在化學方麵取得博士學位,我做到了;我決定娶一位非同尋常的姑娘,我做到了;我決定寫故事,我做到了;然後我決定寫小說,我做到了;以後我又決定寫論述科學的書,我也做到了。最後,我決定成為一位整個時代的作家,我確實變成了這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