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演變與人們意識概念的不斷變化中,真正意義上的宿土、麻衣、眾閣早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具經濟利益的看風水、算命等個別半宗教化理論的興盛,逐漸的這三個分支流派合並,並入了周易。而全真和茅山兩個流派為了適應生存也同時幾乎合並,成為了驅鬼斬妖先投軍。然而無論是什麼道教流派都以“道”為根,以“德”為統,或多或少的保留著一些道教基本的學術理論和偉人的世界觀,都以捍衛正義、鋤強扶弱為最終追隨的修養。
在今天人們之所以對道教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主要是來源於《封神榜》、《西遊記》、《八仙過海》、《七仙女》這些小說或者是民間傳說。隨著電影電視事業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於原本在民間節日或者祭祀中出現的仙神有了一個深刻認識。但是在這些小說或者傳說中流傳下來的道家仙神們卻被扭曲的刻畫了,這與真正意義上道教尊崇的仙神們的形象完全背道而馳,畢竟小說和民間傳說都是要帶有一些情節刻畫色彩和愚弄精神。
無極在古代哲學範疇中指派生萬物的本體,以其無味、無臭、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所以才叫無極。《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常德不離》中“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在道教來講無極就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所以老子用無極以指稱道的終極性概念,這是第一次出現無極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說∶明白事物的亮麗顯赫,卻安守於事物的黑暗隱昧,便能做天下的準則。能做天下的準則,永恒的德就不會有偏差,就能回歸到無窮無盡的道。所以無極的原義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窮盡的。所以之後道教都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無極的概念,但在不同場合引伸的側重點稍有不同。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無極之外,複無極也”意思是世界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無極便是無窮。漢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認為複歸無極就是長生久視。依道教觀念,與道相合,才能長生久視,因此將無極解釋成道,或者解釋成長生久視,是一致的。道是無限的,天地開辟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間,而且會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間上它也是無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區域,因此用無極的範疇稱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無極一詞,常與太極對舉,指比天地未辟,但卻比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終極的階段,這一階段,就是道。因此,無極是太極的根源。道教都追求與道合一,道教術語稱與道合真,在具體機製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終極的狀態,這就叫做複歸無極。
道教將玉清、上清、太清三個視為最高仙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靈寶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道家宣揚的天界的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所以三清在道教中是至高無上的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羅金仙,擁有著至高無上的仙法,是萬神的根源。玉皇大帝則是三清的化身之一。三清與玉皇猶如先虛無而後妙有,先無極而後有太極,先無為而後有為。故玉皇為三才主宰,總執天道,掌天地人之均軸。
玉皇大帝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閥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禦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禦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簡而言之,道教認為:玉皇總管三界(本書《無極》中的解釋:“以時間而言,分為無極界、太極界、現世界;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水界;以道境而言,分為斷界、離界、滅界”),十方(本書《無極》中的解釋:“四方:東、南、西、北;四維:生門、死位、過去、未來;上下:上天、下地或者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四生(本書《無極》中的解釋:“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本書《無極》中的解釋:“仙、人、魔、鬼、妖、獸)的一切陰陽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