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尾聲(2 / 2)

範蠡是在公元前470年向勾踐提出辭職的。他給勾踐寫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想離開越國的想法。勾踐可舍不得範蠡,連夜召見這位智囊,執意挽留,稱:“天下的諸侯都肯定你,越國的百姓也都信任你,寡人的霸業還要靠你撐著。現在你說要離開我,叫我怎麼舍得,寡人求你能留下來,幫助我,幫助越國。”

範蠡卻並不動搖,意誌堅定。以“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樣的話相激。勾踐無奈,隻得放範蠡離開。不久,範蠡就消失了,揮一揮手,沒帶走一片雲彩。

範蠡走後,勾踐並沒有為難範蠡的妻兒,反而加封了百裏土地給範家,這個地方叫苦竹城(即今浙江省紹興市婁宮鎮),並下令:有誰敢騷擾範家人的,殺無赦。不但如此,勾踐為了寄托對範蠡的思念,又讓工匠用黃金鑄了一尊範蠡像,開會的時候就拿來放在自己座位旁邊。

文種見勾踐對範蠡如此重視,便服對以前範蠡與他說過的話產生了懷疑,認為勾踐還是重情重義的。哪知好景不長,有些日子他稱病不朝,結果被人報告給了勾踐,勾踐果然決定對文種下手。這一天,勾踐召見文種,文種來了後還沒說話,勾踐就遞給他一把劍,說道:“你以前給我訂了滅吳九策,我隻用了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六條在你那裏,你替我到先王那裏去嚐試一下那幾條吧。”這話其實就等於是讓文種自殺。在過河拆橋、不講道理的勾踐麵前,文種無話可說,長歎一聲,橫劍抹了脖子。一代名臣,落得這樣下場,怪也隻怪他沒有聽範蠡的話,沒有看透勾踐了。

文種自殺後,勾踐將其埋葬在山陰城外的西山,又發樓船卒三千多人,給文種建了一條呈鼎足狀深入山底的墓道。現在這座山還叫做種山。

文種不了解勾踐,範蠡則是了解勾踐的,他與勾踐朝夕相處了二十多年,對勾踐的人品一清二楚,“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勾踐表麵順從,內心卻陰毒,因此範蠡才會在事業有成之時,急流勇退,他要做他自己喜歡的事了。

範蠡離開越國後,來到了齊國,他覺得這裏與吳越相比比較安定,而且這裏自然環境比較優越,物產豐富,是個經商的好地方。範蠡化名鴟夷子皮,帶領全家人“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除了種莊稼之外,範蠡還經營其他產業,比如利用海上的資源,曬鹽和捕撈海產品,經過努力,範蠡終於致富。齊王知道範蠡在齊國,曾請範蠡出任齊相,範蠡答應,但不久又辭職離去,繼續經商。

後來,範蠡又遷到了陶,差不多是今天的山東肥城一帶,在這裏,他將全部精力氫到了商業經營上。他在經營上一是看準時機,候時轉物,二是薄利多銷,不求暴利,三是多種經營,適應市場,四是誠信經商,五是做大善人,把賺的錢分給百姓和貧苦人民。在範蠡的影響下,他的子孫繼承他的事業,不斷發展,累積了百萬家產。範蠡因此也稱得上是中國古代勞動致富的典型,第一富翁!人稱陶朱事業。而“陶朱公”範蠡,也被人們看成是“商賈巨富”的代名詞。

至於越國,在勾踐死後,還風光了幾十年。到了公元前449年,勾踐的孫子不壽被太子朱句殺害,越國從此陷入內亂之中,國力衰弱。越國在彎弱,他們的國君卻仍在窮兵黷武。公元前415年,越王朱句發兵滅掉滕國,次年又滅掉郯國。公元前404年,越王翳發兵討伐齊國,順道滅了繒國,但隨後在齊國的反攻下備受打擊,國都也不得不從琅琊遷回姑蘇。至此,越國的中原霸業回歸於零。公元前335年,越王無強又開始與諸侯爭強,惹惱了後來大名鼎鼎的楚威王。公元前334年,楚國興兵伐越,殺死越王,越國從此分崩離析,消失在了曆史的塵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