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IPO財務造假分析研究
財經縱覽
作者:王琪
摘要:中國證券市場已有二十多年的曆程,而財務造假的問題一直貫徹始終。上市公司為了好的業績,在證券市場上募集更多的資金;擬上市公司為了成功上市,也有著相同目的的財務造假問題。本文通過對IPO財務造假的分析,通過為投資者提供IPO造假的渠道來讓投資者擁有識別IPO財務造假的能力,也使證券市場朝健康高效的道路發展。
關鍵詞:IPO財務造假;海聯訊;動因
一、IPO財務造假相關概述
所謂IPO就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或者說新股上市,就一個募資的過程。一般來說,一旦首次公開上市完成後,公司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報價係統掛牌交易。當創業板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促進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的發展,是落實自主創新國家戰略及支持處於成長期的創業企業的重要平台。
IPO財務造假是指公司為達到上市目的,利用會計準則的靈活性及其存在的漏洞,通過種種財務造假的手段,掩飾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並向公眾呈現利好的會計信息的行為。
二、 海聯訊IPO財務造假案例回顧
(一) 公司概況。公司前身為海聯訊信息網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1月,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市高新技術園。2008年5月30日公司整體變更為深圳海聯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2日,擬登陸創業板,但受限於核心競爭力不夠突出,上會被否。2011年7月,再次啟動上市進程,詳細披露了紅籌架構形成和解體過程。2011年7月22日,由於主營業務突出,業績連續五年持續增長,順利通過證監會審核。
(二) 造假過程與結果。海聯訊的這場“危機”,曝露於2013年3月21日的一則簡單公告。2013年4月27日,海聯訊一口氣發布了32份公告。其中,兩份“會計差錯”公告掀起海聯訊涉嫌財務造假的冰山一角。經過曆時一年零八個月的立案調查,2014年10月21日,深交所發布公告,宣布對公司給予公開譴責的處分。公告中稱,公司2010-2012年財務報告存在重大會計差錯,存在虛假衝減應收賬款以及營業收入確認和費用分攤不符合準則規定的情形。調整後,公司累計調減營業收入5222萬元,調減淨利潤5946.9079萬元,調增負債14700.5856萬元。
(三) 後續追蹤。證監會對海聯訊給予警告,並處以822萬元的罰款;對控股股東章鋒處以1,203萬元的罰款。對保薦人平安證券給予警告,沒收保薦業務收入400萬元及承銷股票違法所得2,867萬元,並處以440萬元罰款。海聯訊將出資設立專項補償基金,補償適格投資者損失,補償金額8882.77萬元。所有罰款及補償投資者損失約1.14億元,可謂史上最重處罰。海聯訊開創了A股公司由大股東主動出資運用市場機製補償投資者的首個案例。
三、 海聯訊IPO造假手段
2013年3月21日,海聯訊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調查。同年4月27日,海聯訊發布了《關於對以前年度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及追溯調整的公告》對其存在的外包成本、年終獎金、應收賬款、營業收入等四方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說明。
(一)虛增利潤。海聯訊自爆2011年上市當年虛增淨利潤2278.88萬元,從6273.23萬元調減至3994.35萬元,虛增部分為實際利潤的57.05%。從公司發布的《關於對以前年度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及追溯調整的公告》中2011年收入調減1592萬,淨利潤調減2279萬;2010年收入調減1051萬,淨利潤調減889萬。
(二)虛假衝減應收賬款。為實現發行上市目的,解決公司應收賬款餘額過大的問題,海聯訊采用由股東墊資或向他人借款方式,在會計期末衝抵應收賬款,並在下一會計期初衝回。在2009-2011年間,海聯訊分別虛構收回應收賬款1,429萬元、11,320萬元、11,456萬元。公司調整2010年虛假衝減應收賬款及其他應付款113,201,995.25元;調整2011年虛假衝減應收賬款,調增應收賬款及其他應付款133,067,772.08元,總計調整虛假應收賬款總額2.4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