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和Hashi
創新論壇
作者:陳洲 馮新淩
摘 要 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使用筷子,人類使用筷子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然而不同國家使用的筷子的形製卻有著細小的差異,從這些細小的差異入手,可以試圖探究不同國家之間深層次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 筷子 差異 曆史 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筷子作為一種食器,廣泛使用於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中。以中國、日本、朝鮮和韓國為代表,筷子至今仍然是這些國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雖然同是使用筷子的國家,筷子的形製在不同的國家皆有差異。
1 筷子的起源
“箸”是史料記載中筷子的最早稱呼。《韓非子·喻老》曾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禮記·曲禮》中有載:“飯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其中“梜”,也是指筷子。現存最古老的筷子實物,於西漢晚期馬王堆漢墓中出土。此實物十分精致,可見,在當時已經是無人不用箸了。
2 日本Hashi的曆史
作為和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其第一部文學作品《古事記》中就有關於“箸”的記載。曆史上,筷子約在公元七世紀由遣隋使傳入日本。首先是用筷子的,是宮廷皇室、神社和寺院。後來,普通百姓也逐漸開始使用筷子。之後的一千多年裏,筷子漸漸轉變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器物。日語中,“Hashi”(はし)一詞的本義乃指“細長之物”。筷子恰好具有這樣一個鮮明的特性,於是日本人就稱呼“箸”為“Hashi”至今。此外,“Hashi”在日語中對應的漢字還有“端”、“橋”、“嘴”(喙)等——這都與筷子的形製有著相通之處。
3 筷子和Hashi在形製上的區別
中國的筷子的形製很早就已經固定下來。最普遍的一種是:前段的三分之一是細長的圓柱形,尾端的三分之二是正方形,其長度為6寸7分(約25厘米),粗細直徑在6毫米左右。《淮南子·精神訓》有言:“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後人便用“圓首方足”來指代人類。而筷子的形製是“方頭圓尾”,和“圓首方足”恰好相反。此中體現的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陰陽調和”的思想,人類和筷子已經被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
而日本的Hashi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足尖”,通體形似一個細長的錐體,箸尖正好和為一點。其款式繁多,長度不定,但一般都比中國的筷子短。也有烹調專用的巨型長筷,日語寫作“菜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