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聲樂學習過程是極其複雜的活動,需要堅強意誌支撐和良好的情緒控製。人的嗓音作為一種樂器,要有效控製它是很難的,歌唱時呼吸、發音位置的確立等需要堅持不懈反複訓練才能獲得較為良好的表達效果。而這種表達效果不是永恒的,許多歌唱家都經曆過找不到適當演唱方法表現聲樂作品的痛苦階段。因此,有些先天條件不錯的學生進入專業學習後,丟失了自然演唱時的自如,進入迷茫狀態。這時,就需要學生用堅定的意誌、百折不撓的意念支撐下去,不斷尋找,從而順利通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階段,實現演唱狀態的螺旋上升。此外,演唱者的喜怒哀樂也會影響其發聲和演唱,適當地控製情緒,才能使作品的演繹收放有度。
三、聲樂學習中的情感交流
與教師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夠促進聲樂學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聲樂教師一展歌喉,躬親示範,能為學生帶來重要的啟示,可以幫助學生消化難以理解的音樂理論。聲樂教師要對學生友善親切,同時學生與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通過集中精力觀察教師的神態、動作,模仿教師的範唱,配合教師的指揮,才能夠逐漸養成良好的歌唱意識,進而培養並提高自身的藝術氣質。
與聲樂作品的情感交融,能夠提升演唱者的表演狀態。優秀的作品總是飽含感情的,它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與體驗。演唱者在演唱前,充分了解作家的經曆、作品的創作背景、當時的社會背景等信息,觀摩前輩們的演繹,聯想到自己在詩歌、散文或者畫麵中的情感體驗,從而準確確立歌曲的情感基調。例如演繹中國古典作品《在水一方》,可以聯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蒹葭》一詩的創作背景;歌唱《鬆花江上》可以聯係曆史上的“九·一八”事變及日本侵略者入侵東三省的事實。在充分了解作品產生的背景之後,演唱者在二度創作時,才能較好地完成作品情感的轉移與深化,從而感染聽眾。
四、聲樂學習與其他素養的協同教學
首先,注意與鋼琴伴奏的協同。鋼琴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習者發音,輔助演唱者演繹作品。演唱之前,學生可通過鋼琴了解作品的音準、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基本音樂表現要素,揣摩整首作品的音樂律動。演唱時,學生與鋼琴伴奏協調,感情飽滿地投入演唱,而非死板教條地配合鋼琴。
其次,注意人文素養與聲樂學習的協同。藝術不僅僅是技術,需要豐富的文化、能力、藝術實踐、創造力滋潤根基才能使藝術工作者“德藝雙馨”。藝術需要創造,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藝術創造力來源於演唱者的文化底蘊。哲學、心理學、語音學、文學、美學以及舞蹈、繪畫、戲劇、電影等無不影響著聲樂演唱者演繹作品。磨合聲音,體會歌詞,發掘內涵,從而達到對藝術作品的駕馭能力,這些都要依靠聲樂演唱者在聲樂及其姊妹藝術中不斷努力探索。
古語雲:“先天為體,後天為用”,良好的嗓音條件為聲樂歌唱提供了生理基礎,但歌曲的演繹能力不是先天帶來的,是在後天不斷的藝術學習與實踐中養成的。隻有處理好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學生才能日趨完美地表現聲樂藝術,進而實現聲樂藝術生涯的突破發展,讓觀眾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作者單位:廣州市藝術學校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