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晚清搖搖欲墜的政壇中,有一位權傾一時的人物,他科舉出身,熱衷官場,憑借自己長期摸索的為官用人之道,他逐漸受到統治者的重任,深得朝廷倚重。盡管曆經磨難,但為了心中的“官”夢,他忍辱負重,破例以漢人文華殿大學士的身份出任首席閣揆,頂戴三眼花翎。他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
在清末前所未有的亂世中,李鴻章能夠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清朝政壇顯赫一時的人物,這與他深諳為官用人之道關係重大。
“自來儒者重道德,能文章,以至功名。”李鴻章從小便樹立了人生的目標:“做官,做大官,做更大的官。”為此,他經科舉入仕,拚命做官。他將結交權貴作為自己官運的終南捷徑,將認準師門作為自己的發達秘訣。他拜師於曾國藩,從老師身上獲得了做官為人的不二法則。正是在老師的影響下,他能夠主持晚清的政治、經濟、外交長達30年之久。
官場如戰場,到處都是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李鴻章在宦海生涯中幾十年,雖然幾經沉浮,卻位極人臣。經過多年曆練,他用盡心機,巧避鋒芒,終於在權力爭鬥中居有一席之地,在驚濤駭浪中左右逢源。
伴君如伴虎,李鴻章深知隱晦之術,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為了延續大清的統治,他忠心耿耿,忠君不懈,追隨著“老佛爺”。李鴻章迎合上意,知曉慈禧太後的喜怒哀樂,他也為此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成為了清朝政府的擋箭牌。
“利器固當重,人才堪為本。”李鴻章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說過:“用人最是急務,儲才尤為遠圖。”他大膽創新,開了一代風氣之先,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人才觀。他主張在育才上,改革科舉,創設學堂,派遣留學生,鼓勵學習西學;在用人上,唯才是舉,注重實用,注重西學,兼顧中體。李鴻章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為沒落的清王朝培養了經世之才,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李鴻章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他曆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代君王,是晚清政壇的重要人物。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寫道:“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為中國近四十年第一流緊要人物。……李鴻章,忠臣也,儒臣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日本人這樣評價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國人這樣評價李鴻章:“從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外交眼光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人生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盡管後人對李鴻章褒貶不一,毀譽參半,但是他的為官用人之道值得後人借鑒。希望讀者通過本書能夠從中受益,讓自己在群雄逐鹿的競爭中創造不敗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