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生存在一個怎樣的世界?取決於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想象。感官上的信息隨著歲月的積累越來越多,這思想也就變得越來越繁雜。想象從模糊變得清晰,但依舊觸不可及。
回顧下“科幻中關於未來想象”的曆史:
30年前,電話還沒進入大多數中國家庭,人們的夢想是能擁有一台386電腦,而“大哥大”是時尚與高科技的標誌物。如今ipod早將此合並,且人人可具。
20年前,有輛自己能開的汽車象征經濟實力。如今,搖號者和堵在路上的開車人都在糾結——到底打車還是開車更合適?
10年前,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有50%的公司都使用指紋門禁來刷卡開門,而這個機關在葉永烈老師1978年《小靈通漫遊未來》裏屬科幻……這些科技文明的產物如今都硬生生地闖入我們身邊,無論你是否願意接受。不得不承認,那些當年的科幻變成科技後,我們的生活被改變。但同時生活的壓力在增加,幸福值在減少。那麼我們的未來又在哪裏?在遊走了東京的鐵塔、巴黎的盧浮宮、參拜了梵蒂岡教堂、躺在普吉島海灘曬太陽時,我忽然明白了。原來寫故事是要如此具體清晰。即便是科幻也要有生活,很多靈感我坐在家裏是找不到的,必須親眼所見,親手觸摸。
2013年,腦中的那個世界出現了,於是開始寫作。並在2015年,據說是科幻元年的今天開始給您講我腦中的故事。
好了,和我一起去找你,找到你的《西格瑪世界》。
no01、1897年——高更
在一間芭蕉葉搭製的簡易畫室裏,一位畫家麵對巨大的畫布發呆。他油乎乎的手緊緊攥著畫筆。粗布圍裙上塗滿他隨意擦拭畫筆時留下的色彩。調色板的顏色是按照色相從暖到冷以弧線分布。
畫上,描繪的是畫家此刻居住地——塔西提島(大溪地)。在這“天堂”世界,人們用原始的生活條件,過著快樂而簡單的生活。種地、采摘、捕魚、狩獵……人們住在樹林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畫家的畫中,幾個曬得棕黑的土著少女。似乎和畫家一樣,享受著悠閑自得放空大腦的時光。一條狗趴在地上打盹,有位少女披著長發,上身裸露的****被赤道的陽光照得油潤堅挺,這與古典主義宮廷油畫相比顯得粗野卻不放蕩。
畫家桌子上的素描畫稿,都是他這幾年拉著那些土著人畫的《木炭草稿》,嚴格說那隻能是些速寫。那些土著人不可能像學院裏的模特一動不動地堅持個把小時。畢竟地裏、灶上還有活要幹,即便沒事了,誰也不甘願死板地坐著給畫家畫。有的人最多堅持了十幾秒,就被身邊的孩子吸引開。因此畫家的素描,哦,應該叫速寫,隻能是在他們勞作中,去捕獲動態的瞬間。這些沒有矯揉造作的“鏡頭”被畫家整理、拚接在油畫布上,就成了眼前未完成的作品。
十年前,他獨自離開了法國巴黎。離開了那座蘊藏著無數藝術結晶的大都市。那裏是人類文明的聖地從塞納河畔的盧浮宮,到香舍裏榭,巴黎聖母院……國王拿破侖三世曾經耗時18年轟轟烈烈地去擴建那人間天堂。無論是宮殿、河流、橋梁、甚至馬路。都顯示了文化與高貴!僅一條香舍裏榭皇後大道的工程就另後人瞠目結舌。在那個沒有混凝土澆築的時代,路是用兩米長,十五公分正方石料,一條條豎排埋進路基的。幾百年過去,地麵沒有磨損,沒有一塊磚翹起或缺失,插在地下的石柱令馬路滲水效果極佳。
國王向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遊客說:看吧,這才是榮貴!每個街口都有廣場,不是噴泉就是雕塑。在夜色來臨的時刻,我們已經能燃起先進的煤氣路燈,而這一切僅僅是一條馬路而已!
那是個工業時代啟蒙時期,蒸汽機已經被發明。軍艦已不再用脆弱的木板和帆索,而是鋼板和煤炭。自維多利亞女王(1838年)登基以來,英國工業發展最迅速。歐洲的軍事、科學、文化、藝術都空前繁榮。同時英國迅速地向外擴張,甚至殖民到了東方,並一舉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這使得古老的法國羨慕多年,當然這也是英國人曆史上唯一一次大不列顛輝煌時代。科技的進步隻為了貪婪地擴張和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