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養生保健篇(3)(2 / 3)

40—50歲的教師,由於工作繁忙辛苦,家庭負擔較重及生理上的變化,適宜低衝擊的有氧運動,如慢跑、登山、遊泳、網球、乒乓球等。既可緩解心理緊張和壓力,又可強健四肢肌肉,還可以提高機體抗病力。

60歲以上的教師,由於整個身體機能開始衰退,鍛煉的目的就是減緩衰老,增加心髒功能。運動應首先從步行開始,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運動項目,而且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逐步適應、養成習慣的原則。

生命在於運動,教師因工作繁忙都忽視了身體健康,經常久久伏案工作,久坐不動,導致一些如肥胖、脂肪肝等病症,給工作帶來影響,為個人帶來痛苦。為了使教師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適當的運動不容忽視。

習慣49守住心靈的寧靜

靜,是教師的職業方式;靜,也是教師的職業素養,是一種境界,一種高度,一種智慧。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曾說過:“思考就是在寧靜中尋找智慧,一節課就是思考的結晶。”古人也雲:“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胡錦濤主席在2007年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就是“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

案例一

記得我從事校長工作的第一年,盤點一年的工作,猛然想起陶行知先生送給我們的“每日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遺憾的是,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我沒有進步。

那一年裏,我是在事務堆裏走過來的:不是寫計劃就是寫總結,不是開會就是寫彙報,不是迎接檢查就是準備督導,還有其他方方麵麵的事情。論身體,每天處於疲勞狀態;論學問,教育教學研究顆粒無收;論道德,不知教育服務於誰;論工作,丟了教育的方向。由此我想起了奮戰在一線的教師,他們是否能靜下心來教書?靜下心來育人?如果不能,影響他們靜下心來的因素又是什麼?

媒體上曾刊載過這樣一段調查:“教師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甚至在夢中,都惦記著學生,想著剛進行的模擬考試,顧著明天將要進行的公開課,後天的主題班會,下周的安全檢查,下月的課間操評比……以及沒完沒了的統計數字和報表,隨時隨地的推門聽課,防不勝防的意外事故,突發事件和告狀風波。”教師的事務性工作實際上還不僅僅是這些,開學初要交各種計劃,期末要交總結,每節課要寫課堂日誌,每周要交教學反思,每月要交教學筆記,每學期要交論文。還有一年一度的考評,幾年以後要評職稱等。除日常工作之外,又有如此之多的事情,教師能靜下心來研究教育嗎?超負荷的勞動強度是製約教師靜下心來工作的首要因素。

麵對上述案例所展示的教師靜不下來的現狀,我們這些教育管理者應該認真思考:如何靜心教書育人呢?

教師靜心需要條件。靜心教書要時間,潛心育人要時間,時間對教師來說極為珍貴。每天兩操,我們是否可以做到不讓班主任到操場去監控學生,而實行集體管理?每學期4次檢測,考後的分數統計是否可以由相關人員集中輸入,然後提供給教師?早中晚自習是否可以實現無師管理,每周例會在無特殊情況時控製在1小時之內?如果真能做到這些,一周就能給教師節省不少精力,為他們提供更多靜心學習的時間。

案例二

作為一位校長,我認為凡是需要應對檢查,具有虛構成分的事情,就不要讓教師再做。比如:學困生幫教計劃、中等生提高計劃、優秀生培養計劃,這些有必要寫在紙上嗎?教師隻要有意識去做就可以了。又如:教學德育計劃、課堂日誌、抄寫教學筆記,這不是徒勞的事嗎?教學滲透教育不是有計劃就一定能兌現的。課堂出現問題,教師在第一時間解決了最好不過,寫出來節外生枝反而不好。抄寫筆記不如不寫。我一直在設想,教師的教案能不能少寫,能不能不做評比?也渴望嚐試一下,我們的教師站在講台上無教案,卻是精彩的課堂教學。如果做到這個程度,那才是靜的真諦。為教師減負,作為校長心靜則實,方能鑒別虛的東西,做實事。

可以說,“靜以養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修養。得意時不驕,失敗時不餒,靜下心來坦然麵對生活,方有一顆平常心。“寧靜致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境界。心靜則遠,這就是站得高,看得遠,認識得深刻。人各有誌,放飛自己遠大的理想,隻有靜下心來,才會擁有廣闊的天空。

靜心靜悟,問題在靜中化解,是非在靜中明辨,思想在靜中綻放,工作在靜中出色。靜孕育智慧,靜開發智慧,由此,靜控製了衝動,抑製著盲目,克服了粗劣,驅散了功利,何樂而不為?

為實現教師靜的工作狀態,教師應該做到“八靜”——

靜下心來備每一節課;

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