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是那種隻要花五分鍾,就可以做出是否要購車這一類重大的決定,但是卻必須花上兩個星期才能決定顏色的人,那麼很顯然,我們做決定的優先順序可能弄錯了,因為,這可能太鑽牛角尖了,以至於會花過多的時間在做較瑣碎的決定上,而忽略了整個決定的真正本質。
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從下個月開始,將所有較不重要的決定,都以擲銅板的方式來決定即可,根本想都不要去想,就照擲銅板的結果去做就是了。但是,到底哪一些決定是所謂較小的決定呢?譬如凡是金額低於10萬,費時少於10年的決定,皆可歸類為此。相信一個月之後,你自然就會對於那些金額較大,費時較久的大決定,養成較為深思熟慮的習慣,而不會再花太多的時間,去煩惱到底要看哪一部電影之類的問題。
如果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所做的決定,最後卻發現不是最好的,甚至是錯誤的,那麼,這對任何人而言,可能是最難堪不過的了。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生不是靜止不變的,隨時都有改變決定的權利,當然有些決定是不易再擅自更改的。例如了解人生未來走向,是由許許多多不同的決定組合而成的,因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誰說不是呢?雖然說做決定的時機很重要,但是,如果執意要等到最好的時機才做每一個決定的話,那我們將一個決定都做不出來。因為,根本沒人會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真正最好的時機,結果,反而錯失了時機而有所延誤。要知道,不做決定有時候往往比錯誤的決定還要糟糕,愛迪生在發明燈泡的時候,就經曆超過一萬次的考慮與嚐試之後才成功,而每一次當他發現錯誤的時候,他就會馬上調整步伐,改變方法,最後終於將電燈發明出來。
因此,就算做出的決定,而最後產生的結果與當初預期的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也不要灰心,因為,這次寶貴的經驗可能會在未來激發出更好的點子與方法,不過,如果一直猶豫不決,那麼終將一事無成。舉例來說,如果想開一家公司,那就應該將構想轉換成具體的經營企業可行性報告,以提供給潛在的投資人作參考,而當他們對我們的想法有一些不同意見的時候,那正好可以思考,看是用什麼方法來做調整與修改,直到他們都滿意為止,但是,如果一直怕犯錯,而不敢具體地將腦中的想法提出來的話,一旦時間拖久,這些投資人可能就因為不耐久候而放棄了。
想成事,不要遇事猶豫不決,不論做什麼,它終究是行家的一大忌。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成大事者與不成大事者隻差別在一些小小的動作:每天花5分鍾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的一個表示、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
如果一個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一件事上,結果會怎樣?必然會有所建樹!
渥淪·哈特葛倫博士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師,後來退休了。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
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你會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年輕人當時不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每天投資5分鍾的時間(與5個鍾頭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倫說過,生活中90%的時間隻是在混日子。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隻停留在,為吃飯而吃、為搭公車而搭、為工作而工作、為了回家而回家。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標,就這樣,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臨到退休時,才發現自己虛度了大半生,剩餘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點一點的流逝。
在實踐理想時,你必須與自己做比較,看看明天有沒有比今天更進步———即使隻有一點點。
隻要再多一點能力;
隻要再多敏捷一點;
隻要再多準備一點;
隻要再多注意一點;
隻要再多培養一點精力;
隻要再多一點創造力。
通常隻有遇到實際的狀況後,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勝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個外科醫生,動手術時卻手腳笨拙,就說明你醫術不佳。如果你是一個廚師,人們無法知道你廚藝好不好,除非你準備了一頓讓人食不下咽的餐點,人們才會曉得。
評斷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師、消費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