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人生的成就必然是“人際互動”的結果(6)(2 / 2)

這位美術家來了興致,不知不覺中,兩人已經聊了兩個多小時。最後,阿麗請教這位美術家道:“以您這麼多年的美術設計經驗,你能否幫我看一下這幾本書,看看它們中到底哪一本兒更實用、更權威。”

因為時間不多了,兩人約定第二天再見麵。第二天,阿麗再去取書時,這位美術家已經認認真真地打了一份評價意見。

字數不多,但是很中肯。阿麗謝過了這位美術家,這位美術家主動告訴阿麗:“我自己想訂購幾本這種畫冊。另外,我和我幾個朋友都聯係了一下,他們也願意看一看。”

阿麗聽了表示感謝,並在這位美術家的引見下,一下子又推銷出了好幾套大型畫冊。

阿麗後來說:“以前我隻忙著介紹圖書,總認為他們沒見過的就一定是他們需要的。現在我才明白,如果虛心請教他們,他們會覺得你是把他們當專家來看待。他們覺得這些圖書是通過他們自己的眼光鑒別出來的。用不著我去向他們推銷,他們自己會買。”

合作的技巧其實很簡單,就看你是否願意掌握它,如果總覺得自己如何了不起,而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不會受到別人歡迎和喜歡的,當然就不會有“人緣兒”。

所以,掌握基本的溝通與合作技巧是青年人應該學習的一種意識。

如果你稍注意一些交流技巧的話,你就可以為你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合作氛圍。

第一,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是我國外交政策中的原則之一,它不僅適用於國家之間的交往,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

和人相處,如果總是在強調差異,你們就不會相處融洽。

強調差異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最終走向衝突。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和自己的共同點上,與人相處就會容易一些。

要減少差異就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以達成共識。為別人著想,就會產生同化,彼此間的關係就會更加融洽。

把自己融進對方,讓倆人變為一人。這個時間,無需懇求、命令,倆人自然就會合作做某件事情。

惟有先站在同一立場上,兩人才有合作的可能。就算是對手,你也得先和他有共同的利益關係,方可走到一起來。

第二,用動作求得一致。

你付出什麼,就收獲什麼。如果同合作者合作愉快的話,那麼他們之間就有著某種默契,或者說有一種感應。要是人們相處得非常好,那麼他們彼此的動作、表情和神韻自然都會很相似。如果你把自己和溝通良好的人的交談情形錄下來,再倒過來看看,你會發現這種交談很像是在演表演課。一人擺出了某種動作,另一個人自然地就跟了上來。

通常隻有當你和別人相處融洽時,才會產生這種默契。通過這種體態語言的一致,你和你的交談對象完全進入了合作狀態。

第三,做一個傾聽者。

能夠聆聽他人是一種美德。青年人應該有這種美德。

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傾訴對象,也希望別人了解自己。但是如果兩個人都希望傾訴和被了解,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聽對方的話,那麼兩人就要麼爭吵,要麼互相不願碰麵。因此,如果你想被別人了解,你先得學會聽別人傾訴。隻有願意了解別人的人,別人才願意了解你。

傾聽是一種藝術,隻有懂得這門藝術,掌握這門藝術,才易於溝通、交流與合作。

而且,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隨時注意對方談話的重點,在對方需要的時候加以眼、手勢或簡短語言表示你的關注。尤其是要表達出你關注的內容正是對方談話的要害所在。

能夠以聽為主,少說、少插話打斷別人,還要專心,不要妄下結論。如果別人講到一半,發現你已經在想其他的事情了,別人會感到非常尷尬。在知道別人意思前,不要急於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別人講完,讓他把意思講清了,自己再做自己的評價。同時還要學會鼓勵別人多說。

許多人說話是十分含蓄的,這就要在傾聽時,注意言外之意。有些話,別人嘴上沒說,但會通過語言、語速、語調流露出來。把自己孤立起來的人,就猶如一些孤苦無依的珍稀動物,由於缺少了交流與撞擊,他們的生命力變得越來越虛弱。

隻有過群居生活的人,才能在與他人的協作中鍛造自己,使自己適應環境,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