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雖然讓人痛苦,但它的鄰居就是幸福。苦難是一種不幸,但又是一種磨煉,它喚醒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我們可以說,痛苦和悲傷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隻有它們才能充分培養人的個性,使人的才能得到發展。雪萊曾在一首詩中寫道:“是苦難讓不幸的人成為詩人,他們用詩歌告訴別人苦難的意義。”
悲傷會讓人學會冷靜地對待生活。大仲馬問拉布爾:“是什麼使你成為一位詩人?”拉布爾回答說:“是苦難!”妻子的去世,孩子的夭折,讓拉布爾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他孤寂難耐,隻能在詩歌中尋求解脫。加斯克爾夫人也是在經曆了巨大的家庭苦難後,才創作出了優秀的作品。最近,一位作家說:“人的娛樂消遣,大都在親人故去之後,此時他的生活極度空虛和寂寞。為增加朋友,擴大交往,於是,他開始創作。”
幾乎任何人的最輝煌、最有意義的事業都離不開苦難的磨煉。麵對苦難,他們總是憑著強烈的使命感,從苦難中解脫,這些壓倒了他個人的悲傷。達爾文博士對一個朋友說:“如果我的身體強壯如牛,可能我就做不出今天這樣的成績了。”多納博士談到自己的疾病時也說:“大家都知道,我常常發燒,所以我好像時刻都站在天堂的門口,疾病讓我孤寂、封閉,我要為此時時祈禱。”
席勒在經受了近乎殘酷的肉體折磨後,創作出了偉大的悲劇。亨德爾中風癱瘓、接近死亡的一刻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時刻。他們都在與病魔和痛苦奮勇搏鬥的過程中,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從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莫紮特是在債務壓身、病入膏肓的情況下,創作出了偉大的歌劇《安魂曲》。貝多芬最優秀的樂章,也是在他幾乎耳聾、極度悲傷時誕生的。
舒伯特的一生短暫而輝煌,32歲時,他就離開了人世,全部財富隻有幾本手稿和一些衣服及63個銀幣。胡德那些快樂的作品其實都來源於痛苦的心靈。他說:“找不到能和歡樂一致的琴弦,有的隻是那些令人感傷的旋律。”沃拉斯頓忍受苦難的事例更為突出。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還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口述記錄下了他的發現,使得對人類有益的知識得以保存下來。
苦難中往往蘊藏了幸福。一位波斯聖哲說過:“黑暗並不可怕,它或許就蘊藏著生命之水的源頭。”苦難雖然令人痛苦,但卻能給人帶來好處。在苦難中,我們學會承受,學會忍耐,變得堅強,磨煉出最高尚的人格。人格因經曆了苦難而完美。富有耐心而又善於思考的靈魂,會從痛苦和悲傷中吸取經驗和智慧,這比在幸福歡樂中產生的智慧要深刻豐富得多。
傑勒米·泰勒說:“我們要明白,悲慘和痛苦就是培養美德最好的學校。在這裏,人們神誌清醒,謹慎從事;在這裏,人們丟棄了輕浮的舉止,糾正了驕傲和自滿。上帝仁慈而又公正地主宰著世界,假如上帝不想讓苦難成為幸福、美德、智慧、耐心的磨煉所,他就不會去經受那麼多的苦難,更不會讓苦難降臨到世界,尤其是降臨到那些品行最為高尚、意誌最為堅強的人身上。”
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莫過於沒有經受過任何苦難和不幸的人。上帝不會賜予他高尚的人格,也不會賜予他超強的能力和過人的素質,因為任何美德的形成都要付出代價。總是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就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小小的成功都能帶來巨大的、真正的歡樂。人們認為歌德是最幸運的了,他身體健康,擁有榮譽、權勢、地位和財富,但是,他自己卻說,他真正感到舒暢快樂的日子加在一起還不到5個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