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足校園文化,構建優美的人文環境
優美的校園環境是一部立體的、豐富多彩的人文價值教育教科書,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和淨化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內在的、固有的人文品質。高職院校必須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創建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第一,建立校史陳列館、校園曆史景觀,構建良好的校園物質基礎。校史陳列館既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生動教材和重要陣地,是聯絡校友、傳播校園精神的平台,更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成就的窗口,無疑也是隱性課程實施的“課堂”之一。第二,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如校訓、校風等。用長期形成的以“校風”為中心的校園文化傳統熏陶、教育、感化、激勵學生追求廣博知識和高尚人格的形成。第三,要增加校園的人文氣氛,如把校園曆史收集編纂成書,將校園曆史故事改編為小品、相聲等藝術形式搬上舞台。在修建校園時注重文化的積澱,多綠化、多鋪草坪,不要讓停車場過多占用綠化帶,多設晨讀區、運動場;創建“藝術作品展”、校園文化牆、科技之窗等,教學樓內懸掛科學家、文學家的畫像、格言,使整個校園充滿了人文氣息。
(三)豐富校園活動,增強隱性課程的育人力度
高職學生正處於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的時期,洋溢著青春活力,濃厚的人文校園文化氛圍對高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及美好人格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學生社團、活動組織等平台,豐富校園活動,增強隱性課程的育人力度。如提高學生的通用技術及學習能力,開展電腦組裝等計算機技術交流小組、舉辦各種知識講座、舉辦各種技能比賽;豐富學生的知識麵,開展社會調研、暑期“三下鄉”、青年誌願者、開展家電義務維修活動等深入社會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開展主播大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活動;提高身體素質,開展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賽等。通過校園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以良好的人文意識、文化氛圍和精神麵貌去熏陶、感染學生,催其上進,促其奮發。
(四)提升教師修養,發揮其在隱性課程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教師作為學校的主體之一,他們的行為習慣、生活模式、群體活動等,是一所大學本質、個性、精神風貌的具體體現。心理學研究證明,人都具有模仿和重複別人的趨向,因而人格的感召、榜樣的示範、前車的教訓對於學生都是“不求而至,不為而戰”的最佳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識底蘊、治學態度、行為習慣、教學藝術等內在素質去影響受教育者。“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真理、人格、榜樣、教訓的有機結合可以堅定學生的信念,激勵學生奮進拚搏、銳意進取。因此,提升教師的綜合修養,也是提升隱性課程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增強教師發揮隱性課程教育影響的自覺性也就成為提升教師修養的主要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潛在課程論[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譚偉平.論隱性課程與大學精神[J].現代大學教育,2004,(6).
[3]劉楚玉.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隱性課程建設[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
[4]吳惠敏.人文素質類隱性課程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9).
[5]李曉華,孫巧玲,孫麗娟.人文價值教育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利用[J].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