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流是世界海洋裏的著名暖流,它從加勒比海、墨西哥灣開始,橫跨大西洋,流向寒冷的北極。它由大西洋中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中越過赤道的北分支彙合而成。墨西哥灣是個巨大的溫熱“蓄水庫”,灣內海水從佛羅裏達海峽流出,成為一支強大的暖流。海流的流量很大,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淡水河川總流量的50多倍。專家們認為,如果從海流中僅提出4%的能量,就可獲得大約10億~20億千瓦電,相當於一座核電站的輸出功率。
英吉利海峽
英吉利海峽位於英國南岸和法國北岸之間,呈東-西走向。長約520千米。東窄西寬成喇叭狀,最寬處241千米,最窄處96千米。平均寬度約180千米。水深一般45~120米,最大水深172米。航道水深35米以上,可通航各種艦船,是國際航運要道。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麵積7363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890米。與大西洋相鄰,分界線為從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向南、沿東經20°線直抵南極大陸。與東太平洋分界線為: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向南至南極大陸,東北部分界線大致從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至帝汶海,再經帝汶海至澳大利亞倫敦德裏角。貫通亞洲、非洲、大洋洲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非洲南端可達大西洋;西北過紅海、蘇伊士運河,達地中海。屬海較少,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阿拉伯海、東北部安達曼海,東部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
海灣有西北部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有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麵卡奔塔利亞灣、南麵大澳大利亞灣。在南極海域也有屬海。海岸線除北部比較曲折以外,大部分平直、少島嶼。大陸島有馬達加斯加島、斯裏蘭卡島、索科特拉島,還有塞舌爾群島;火山島有科摩羅群島、馬斯克林群島等;珊瑚島有馬爾代夫群島。
大陸架一般比較狹窄,但阿拉伯海、它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灣的大陸架較寬。海洋資源豐富,波斯灣、紅海、巴斯海峽、西澳大利亞等海區的石油、天然氣最為突出,此外還有金紅石、金剛石、磷灰結核、錳結核等。魚類以飛魚、燈籠魚、金槍魚、旗魚、鯊魚等最著名。
印度洋環流
印度洋由於地理條件的影響,使它與太平洋、大西洋的海流有些差別,它的海流係統中隻有南半球的環流得到較好發展,形成了與其他大洋類似的環流模式。南部環流也為逆時針方向的大環流,由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風飄流、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而在北半球由於海域小並且受到印度半島的分割,構成不了上述典型的環流模式,而是受季風影響,形成季風環流。
冬季,從10月至翌年4月,亞洲大陸被強大的冷高壓所控製,盛吹東北季風,形成東北季風流,為逆時針方向環流;夏季,5月至9月,亞洲大陸為熱低壓,印度洋北部盛行西南季風,形成西南季風流,為順時針方向環流。它受大洋環流西向強化作用,以流速強、厚度大著稱,最大流速可達7節。
亞速爾群島
亞速爾群島這塊海底高原的位置、大小和形狀,都與柏拉圖筆下的大西洲相似。對亞速爾群島以北海底岸岩心取樣研究,證明那岩石是一萬多年前在空氣中形成的,因為那是一種玻璃質的玄武岩,它隻有從火山口流溢出來的熔岩在空氣中迅速冷卻才能生成。也就是說,亞速爾海底高原過去曾經是一塊陸地。更耐人尋味的是,在這兒水下攝影所得到的照片上,出現了古代建築物的斷壁殘垣。
中沙群島
中沙群島全部由隱伏在水下的珊瑚礁組成,珊瑚礁頂部與海麵距離平均約20米。共有中沙大環礁、黃岩島、憲法暗沙、中南暗沙、一統暗沙和神狐暗沙等33個已命名的島、礁、暗沙和暗灘,其中黃岩島孤立於中沙群島東南約300千米處。
裏海
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閉性的內陸海。全長約1200餘千米,麵積約40萬平方千米,比德國大,接近日本的麵積,是北美洲五大湖總麵積的15倍。形似海豹,位於歐亞大陸之間,其總麵積的2/5左右在伊朗境內,其餘部分在前蘇聯境內。沿岸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和阿塞拜疆等國家。裏海地處一巨大的盆地,深達1025米,而北部平坦的水底隻有5米深左右。伏爾加河接納北部高地的徑流,注入裏海,約3/4的裏海水量來自於伏爾加河。沒有河流從裏海流出,裏海也沒有潮汐。因用於灌溉等人為因素,裏海正在逐漸失去其水量。目前其海水麵約低於海平麵285米。
裏海的含鹽度約為113‰,故過去人們常把裏海當做鹹水湖看待。據考證,大約1200萬年前,裏海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原與黑海、地中海和亞速海相通,到後來才逐漸變成封閉性內陸海。因其深處內陸,不與海洋相通,故取名裏海。